欧洲玻璃艺术史珍品展在河南博物院闪耀开展
在简短的开幕式上,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zita女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安家瑶女士、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等嘉宾和专家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河南省陶瓷玻璃协会负责人李新建,大连现代博物馆馆长刘广堂及省会文博界的同仁和观众参加了开幕式。
创立于1885年的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以收藏、展示古今工艺品为主。其藏品涵盖古代至近代欧洲的玻璃器、瓷器、金属器、木制品、宝石装饰、钟表、刺绣、家具、版画等门类,特别是波西米亚地区的工艺美术品,藏品数量在50万件以上。
该馆收藏的玻璃工艺品被誉为集欧洲玻璃工艺艺术之大全。其中以波西米亚玻璃最具特色,数量达4万件,除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毕德麦雅风格以及历史主义、青年风格、功能主义的作品之外,近现代玻璃工艺艺术精品也多有展出和收藏。
据了解,此次来华巡展,是中国和捷克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该馆精品第一次大规模在远东地区展出。展览遵循欧洲玻璃工艺诞生、发展至繁荣的历史轨迹,选取了古代、中世纪直到近代的各个重要时期的制品,以及各主要代表性艺术流派的精华和杰作。
【相关链接】
捷克的玻璃工艺历程
自中世纪开始,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便一直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长期以来,布拉格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逐渐发展成为中欧的文化艺术中心。
捷克的玻璃工艺源于9世纪。当时,版图囊括摩拉维亚(捷克东北部)、波西米亚(捷克西部)和西里西亚(捷克东北部)的摩拉维亚帝国中开始用玻璃制作装饰品。摩拉维亚帝国灭亡之后,波西米亚王国兴起,其继承了原有的玻璃制造技术,并逐渐开始制作彩画玻璃和玻璃器皿等,从而拓展了玻璃应用的领域。1306年,波西米亚王国灭亡,其统治区域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但波西米亚地区的玻璃制作工艺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4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四世迁都布拉格,使布拉格发展成为中欧文化艺术的中心。至14世纪下半叶,烧制玻璃的窑场也从14世纪初期的几个增加到了20世纪多个。
17世纪初,布拉格的宝石加工匠人卡帕斯·莱蒙把切割宝石的技术应用于加工玻璃制品,这成为玻璃凸凹纹饰雕刻工艺的肇始。从此以后,巴洛克式玻璃装饰工艺逐渐为世人所知。17世纪下半叶,人们用木灰取代碳酸钠灰,研制出了碳酸钾玻璃。至此,切割工艺和凸凹纹饰雕刻工艺成为捷克波西米亚玻璃的两大特色。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由于战争、过度保护和水晶玻璃的流行,波西米亚玻璃工艺一度衰退。但是,弗里德利希·艾格曼发表了崭新的设计作品,在技术上进行了改良,被誉为重新唤起了波西米亚玻璃艺术的盎然生机。从那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波西米亚玻璃工艺在保留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各类艺术之精华发展至今,始终位于欧洲乃至世界玻璃工艺的最前沿,展示出既忠于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独特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