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创造环境 山东德州释放工业增长活力
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山东德州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势头。1~8月数据显示,德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81.6亿元,同比增长10.25%,增速居山东省第三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挑战,德州工业经济如何化解“难”、巩固“稳”、实现“进”,中国工业报记者从德州近期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发现了端倪。 日前,乘着被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东风,德州市召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动员大会,明确把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题。在这样一个关键会议上,德州市委书记陈勇提出:“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要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优先选项,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协同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增长实现中高速。”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在近日召开的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上,就树立工业思维,以最大决心抓工业、抓实体进行了具体部署。这种定位,迅速凝聚起全市上下广泛共识,成为德州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强大动力。 创新理念 主动作为 实践证明,思想突围,行动才能突围,发展才能突破。发展工业经济同样离不开先进理念的支撑、主动作为精神的助力。为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德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会议,着重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重拳纠风治乱,支持企业发展,尊重、关心、爱护企业和企业家,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久。 通过对德州市情实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德州的决策者们充分认识到,当前抓经济工作必须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他们明确了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纺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和“3个100”企业、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0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三项重点,着力推动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施了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增加优质存量、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产品营销和管理创新等具体措施,在优化存量,扩张总量,提升质量中,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已经在德州大地上形成广泛共识。在前期充分调研准备的基础上,德州确定了工业突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发展工业、突破工业,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特色、生产型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实施“3个100”培植工程。以税收贡献、主营业务收入等为主要依据,筛选100家大企业;以技术含量、创新能力、企业成长性、税收贡献预期为依据,筛选100家高技术、高成长、高税收预期的“三高”型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筛选100家创新型企业,集中资源,在新上项目、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并购重组、股份制改造、研发创新、对接资本市场、间接融资、开拓国外市场、人才引进培养等十个方面重点培植。力争到2020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100亿~200亿元的8家,50亿~100亿元的25家,30亿~50亿元的40家。年税收过亿元企业力争达到30家,过千万元企业达到200家。 规划“10+6”产业布局。培植发展壮大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电动乘用车、节能环保、新型化学材料、新型纺织、食品制造、石油装备、车船零部件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植产业基地、专业园区、龙头企业、骨干群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自愿参与、合作互助”的原则,在全市重点培植产业中组建产业联盟。目前,德州市小型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已成立,其余主导产业联盟年底前全部组建完成。 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构建金融支撑体系,大力引进大中型商业银行,吸引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机构落户德州,引进设立融资租赁、证券公司、股权交易等金融机构,强化市县两级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构建科技支撑体系,鼓励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大力引进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实施公共研发、检测检验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各类科技资源社会共享。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围绕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快为企业全程互联网化服务的大数据、工业云、电子商务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工业与物流联动发展,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 制定措施 狠抓落实 德州市委、市政府在提升工业战略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资本市场对接能力以及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德州市委、市政府抢抓协同发展机遇,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促进本地企业与国内外企业资本合作,借力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挂大靠强,借势发展。着力支持重点培植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到人才、信息、技术集中的国家、地区和城市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网络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广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工程,推进工业云创新服务工程,提升企业全程互联网化水平。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促进企业上市挂牌,力争五年内重点培植企业实现上市、新三板挂牌的达到30%。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对德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开展分行业、分梯次系统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打造创新创业优势,积极推动众创、众包、众服、众筹等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培育更多的科技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完善工业政策体系。围绕 主导产业发展、重点企业培植,建立长期稳定的工业发展政策体系。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建“机构”、设基金、强平台,提升杠杆撬动能力和风险缓释能力。建立国家涉企优惠政策兑现落实促进机制,确保上级政策在德州落地生根。 今后,德州工业发展的创新突破,既要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承接北京先进企业、科技、人才的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升级,撑杆起跳,也要很好地研究现代产业、现代工业发展规律,搞好基地、园区、“龙头”、“骨干”4个主体和研发、金融、信息、物流4个支撑的谋划和建设,构建起完善的工业产业体系。 中国工业报记者 于成水 通讯员 聂振凯 贾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