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的自我审判

07.05.2014  18:37

  “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本刊记者/刘炎迅丁尘馨

  王石穿着一套深蓝色的西服,白色的衬衫,没有花纹,简简单单。助手拿来几瓶矿泉水,他立即说,换玻璃杯吧,那样更环保一些。他反复要求助手调整他身后落地窗的窗帘的开合位置,避免窗外的光太强,干扰他说话。

  采访中,他试图掌握主动,无论是面对质疑,还是赞美,他都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叙述或者反思。

  王石说,他的自我省思是从2008年开始的。这之前,他是另一个王石。

  在三年内,他比自己的计划提前完成了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计划,2007年万科更是销售业绩大幅翻番,王石享受着名和利皆无比得意的人生境界。2008年两次“失言”,把飘在云端的王石瞬间“归零”,那之后,57年的人生才进入了一个向内思考的阶段。

  2011年开始的出国游学,为这个内省的视角增加了另一个旁观自己和中国企业的维度。游学3年、一本《大道当然》,仍不足以道尽这几年来他对自己细细的审视。

  4月12日,在万科的大楼里,王石主动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出,“先把他的光环去掉,带有批判性的反思成功人士,对他和企业的自我成长,才更有意义。”

   你狗屁都不是

  (一)

  黄仁宇的那本《万历十五年》,是王石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的时间里,他不止一次提及此书,颇有感慨。

  2014年4月12日这天上午,北京东三环,在万科大都市27楼一套暗黑系装修风格的样板间里,王石提及万历往事,唏嘘之余,不过是在铺垫另一个年份。那是2008年,对王石来说,这或许可以称为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个“最危险的时刻”。

  这一年,王石和他的万科,已经走过24个年头,一路也有坎坷,但走得总体很顺。也算是见过风浪之人,对自己驾驭风浪的能力,很自信。

  但王石想不到的是,这一年随后的麻烦,让他差一点翻船,他也开始对自己的“应对能力”和“心理适应力”,重新“审判”。

  首当其冲的是“捐款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动全国。刚刚成立的万科企业公民办公室紧急向灾区捐款200万元人民币。

  晚上9点36分,王石在自己的博客上回答网友提问。

  5月14日,有网友跑到王石博客里质疑:“你也太虚伪了,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在各界纷纷解囊的情况下,仍一毛不拔,还谈什么社会责任?”在众多网友看来,万科此前捐出去的200万,对于这家首屈一指的房地产大佬级企业而言,依旧被视为“一毛不拔”。

  王石立即回复:“不放高音喇叭也可以做慈善。”

  5月15日凌晨,王石熬夜回复:“不少帖子列出捐款超过1000万的企业名单,呼吁万科再多捐点,”“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是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合适的数额。”他还说,万科内部还规定,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

  王石显然误判了当时的局势,一天之内,“王石成了十恶不赦的吝啬小人”,“虽然登上珠峰,但是你的高度还没有坟头高”,作为一个资深网民,王石这时感到,这是“万科史上最大一次舆论危机”。

  网民攻击名人,我已经很熟悉了,比方说余秋雨啊,比如其他人,其他人或许说我不上网了,但我觉得这个态度是不对的。不能封闭自己。

  (富人,很容易成为仇富者的反击对象,)这个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关键是你反什么东西……当时有人恨不得把你打死,这个就已经不是语言暴力了,你可以感觉到。而且当时关于捐款的问题有人已经开始围攻一些跨国公司、实体的(公司),已经有实际的暴力了。你可以感觉到现在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躁动和不理性)……真正让我感到沮丧的,是对我捐款的帖子铺天盖地的谩骂。因为这里主要是80后,这让我非常非常沮丧。我发现这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阻力不是来源于权力机构,不是来源于老一辈,而是来源于年轻人。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帖子,我到底说了什么?你们这样直接骂祖宗八代。其中最典型的一句就是:你虽然登上了珠峰,但你登上的是物理高度,你的道德高度还没有坟头高——这是年轻人说的啊。

   (二)

  王石2008年的危险时刻,除了“捐款门”,还交织着“拐点论”引发的麻烦震荡,这个麻烦,从2007年底就开始发酵了。

  200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正是从那十年前,时任总理朱镕基大刀阔斧全面启动了中国商品房住宅市场,作为刺激国内投资消费的主要手段。这之后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经济衰退、“非典”等事件,这些不利因素,都没有阻挡中国住宅市场的迅猛发展。房价也一路疯长。

  万科也在疯狂生长,这一年,根据万科公开的年报,“公司去年全年销售面积合计613.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合计523.6亿元。”相比三年前,翻了5.7倍。

  这看起来是王石最好的年份。此时,时任战略和投资管理部总经理的刘荣先,经过市场调研,交给王石一组数据:“深圳、上海、北京、成都、武汉等大城市都出现了市场开始下行的明显信号,成交量环比下滑20%-30%……结论:全局式市场调整不可避免。”

  12月,王石对外宣布,万科不拿“地王”,管理层也调整了开工计划:全集团将2008年的计划开工调低近20%,不久,再次压低23%,同时,万科开始调价,最开始的一个楼盘,是广州万科金色康苑项目,每平米均价比周边楼盘低3000-4000元。

  4天后,王石参加清华大学“中英低收入人群住房解决方案比较研究的活动”,有记者问:“楼市拐点是否出现了?”

  王石说:“我认可你关于‘拐点论’的说法。”此言一出,触动很多人的蛋糕,一时舆论哗然。地产圈内的反弹最明显,很多开发商大骂王石“胡说八道”。

  另一层压力,来自各地政府。2008年5月,某城市召集开发商开会,没有请万科。王石知道,会议的内容不过8个字可以概括:不许降价,远离万科。同时,在几个重点城市,政府派出调查组,进驻万科查税、查账。

  在杭州,因为降价,已经买了万科房子的业主,冲砸售楼处。

  “拐点论”一出,我已经感觉到公司的生存危机了。我们是房地产开发商,一讲到降价,在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城市已经开始有人在砸万科的售楼处了,我们感觉到要出事,就通知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派了特警去,但特警站在旁边袖手旁观……很明显这就是地方政府的一个态度。

  你想这是个法治社会,法制是基本的底线,有人在破坏公共秩序,他却站在旁边不干涉。当时万科全部楼盘都被砸成这样,这公司还怎么做?

  我感到这样下去会出现大问题的。显然这不仅是一个地方政府对你公司的表态而已:之前地方政府要谈房地产行政问题,召集房地产商来座谈,一定是请万科去的,现在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会,排除万科,而且是明确地讲,就是要远离万科。你公司的这个业务本来就是千丝万缕跟政府有关系的,你说如果地方政府是这样的态度,这样公司还怎么生存?政府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当然不是每个政府,你的担心是,它会蔓延。因为地方的利益非常明确,那时候大家都不希望降价,你降价了!往后咱可怎么干啊。

  包括同行,同行也都不喜欢降价,可万科降价了,要么你要降你就悄悄降吧,你还说我,作为大哥你怎么把我们抛弃了你跑了。很多的同行中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非常熟悉的朋友,在公开场合已经是公开指责,说万科怎么样、万科怎么样、万科怎么样。这件事让我感到非常意外。

  万科一直是行业里的领跑者,一直属于各个方面都是走在前面的,可你这时候非常不被认可了,还有一种无形的被孤立。这是我从来没感到过的,孤立、无助……但是这个还不让我觉得沮丧。

  那一年,南京市政府又给万科开了四千万罚款单,为什么,因为降价。这就是物价局开的。我们一般认为你物价局更应该管的是哄抬物价啊,但物价局说你降价是为了垄断。这就是万科当时的地位。

  这就是那一年,你原来自认为在社会上的位置,你公司的位置,整个荡然无存。那年之前,我很自信,公司过了500亿,爬山完成了七大洲。但是到了那年底,就是重新审视,就觉得这个情绪是到了非常戏剧性的(时刻)。

  这个就是我当时的一个情绪。我没有隐瞒,也非常明确抱着准备辞职的心态。而且我也知道,一旦辞职,我唯一的保护伞就没有了!

  当时还交织着“拐点论”,地方政府会保护你么?你的同行会保护你么?一旦你辞职了,你所在的公司(会保护你吗?)因为你的言论已经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影响了公司的整体形象,公司就是想保护你,可公司还自身难保呢。

  我很清楚,一旦辞职,我的社会位置也是非常岌岌可危。

  什么事儿都是带有偶然性的,你的社会地位也是如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