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今日热映 :人猿之战五大亮点

29.08.2014  18:24

截止8月28日,《猩球黎明》在全球取得了超过5.5亿美元的票房和几乎一边倒的好评。值本片在国内上映之际,本文将从特效、表演、情感、风格和主题这五方面来试图赏析此片,以做观影参考。

人类作为这个星球的主宰,似乎已经习惯了俯视众生的角度。而猩猩作为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之一,也并没有得到和人类平起平坐的地位。无论是被人赶进马戏团进行表演,还是在野外被人猎杀,猩猩其实从未摆脱人类的控制和影响,也从未享受过真正的自由。当然,以上所说的“真猩真事”都在人猿星球系列电影中被彻底颠覆——高智商猩猩成了地球的主宰,成功逆袭人类,是对自由的渴望引导着猿族和作为入侵者的人类进行斗争,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该系列的最新一部电影《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以下简称《猩球黎明》)中,人类与猩猩这两个种族在互相猜忌中探索着和谐共处的可能性,但是一声枪响后,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这场战争不仅涉及人和猿两个种族,也牵动着全球亿万观众的心。截止到8月28日,该片的全球票房已超过5.5亿美元,而且赢得了众多观众和影评人的好口碑。那么这场人猿大战是如何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呢?值该片在国内上映之际,本文将从特效、表演、情感、风格、主题这五大方面提供一个赏析该片的思路,也算是抛砖引玉吧。(以下内容含轻度剧透)

人类与猩猩的大战一旦开始,就无法回头

特效——还能再真点儿吗?

虚拟角色,一直是数字特效王冠上的明珠。通过制作魔戒系列中的“咕噜”和《阿凡达》中的纳威人,维塔数字工作室磨练出了高超的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进而将其应用到《猩球崛起》中。在《猩球崛起》中,凯撒等猩猩的表演已足够令最挑剔的观众惊艳;到了《猩球黎明》,特效技术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惊艳”这个词已经不够,而要用“拜服”来形容观众的反应。

从制作流程来看,《猩球黎明》最大的进步,在于动作捕捉(以下简称“动捕”)技术的升级,不仅应用范围更广了,精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猩球崛起》中,动捕技术已经走出全绿幕的封闭摄影棚,而可以应用到有实际布景的拍摄现场;比如结尾金门大桥的场景。到了《猩球黎明》,动捕技术提升到可以直接应用在条件更复杂的外景地。比如,片中有很多场戏是在红杉林中实拍,有很多暗景甚至夜景,这些因素,以往都是动捕的噩梦,现在都能比较完美地解决。

动作捕捉走出摄影棚,来到环境复杂的森林中

相比前一集,《猩球黎明》中的动捕服装配备了功率更强大的LED灯,保证在暗景、夜景下都能读取精确的动作和表情;服装也更灵活轻便,能让动捕演员们在真实环境下做出更多的动作,如骑马、爬树等。更重要的是,动捕摄影机是无线的,因此架设和调试都比以往更省时。新摄影机在自然环境中也藏得更好了,以至于每次用完,都要多次排查,避免摄影机被遗忘在现场。可以说,维塔实现了捕捉和拍摄同时进行。

在处理海量动捕数据方面,维塔也进行了相应的软件升级,他们启用了一套新的面部处理程序,能将从人类演员采集的面部数据更有效地转换为更真实的猩猩表情。例如,针对本集中升级版的凯撒,特效组设计了两套控制系统,一套可以让凯撒运用吼叫、肢体语言等猩猩的交流方式,另一套则可以让他说人类的语言。

面部表情的细节往往决定了数字角色是否真实可信,因此,维塔的新面部处理程序也支持更为灵活、精确的手工微调,可精确到骨骼结构、眼部周围肌肉、唇线以及嘴部运动。这让《猩球黎明》中的猩猩表情经得起最严苛的检验;影片开头结尾对凯撒使用的特写镜头就是最好的证明。

片头的长镜头特写是对面部细节的一次检验

影片一些特殊的设定也能凸显特效升级后的强大。为表现猩猩肌肤与毛发对雨、水、风等自然因素的反应效果,维塔工作室可谓煞费心机。专门负责纹理渲染的特效主管Gino Acevedo,利用与威灵顿动物园的良好关系,趁动物园工作人员给一只猩猩作全麻牙科检查时,以高清镜头记录了将雾喷到猩猩毛发上的效果,为影片提供了精确的第一手数据。

猩球黎明》中猿族角色的数量与表演比前一集都有大幅提升。单单在镜头前露面的黑猩猩角色就有29只,其中12只有刻画程度不一的表演;而红毛猩猩莫里斯(Maurice)全身毛发数量多达912,783缕,就连看起来没那么毛茸茸的凯撒,其数字毛发数量也超过了82万缕。按照剧情需要,当几十、上百只猩猩需要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中时,即使是维塔这样实力超强的特效工作室,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维塔特别研发了更高效的渲染组件Manuka,如果用常规渲染软件如RenderMan,还真难以表现得如此完美精细。

莫里斯的毛发多达912,783缕

表演——羞煞真人的猿族影帝们

猩球黎明》中的特效固然强大,但其表现方式恰恰是润物细无声的;观众更多被特效所产生的结果而征服、而并非时刻注意到特效的存在。诀窍之一,就在于将特效隐藏在众猩猩那超越真人的表演中。凯撒更是代表数字虚拟角色首次在剧情片中担纲主角。片中猿族角色的戏份,不仅在“量”上超越了人类角色,更在“质”上完全掩盖了人类角色表演的风采。

观众在观看此片时,不妨从以下几个场景,来赏析、体会猩猩们的影帝级表演:

莫里斯好奇地看漫画:据说,即使是维塔的特效师们,在完成这一片段的制作后,也无法相信在他们面前的,是完全由数字生成的虚拟角色。可以说,这一段基本靠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段落,代表影片在最基本的“物理拟真”方面的最高成就。莫里斯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眼神,都令观众无法区别出她与真实的红毛猩猩的差异。

科巴愤怒控诉人类:科巴这个角色,在第一集中表现并不突出,但在本集中绝对是个亮点。在这个段落中,让人惊艳的不只是它混用手语与口语表达的精确性,更在于它的眼神与说话腔调所传递的强烈情感,有种摄人心魄的感染力。

科巴扮傻逞凶:在这个场景中,科巴不仅展现了表演的多面性,更展示了从扮傻到逞凶的转变可以有多迅速,简直可以用无迹可寻来形容,更显示出这个角色的狡诈凶残。

在科巴扮傻与人类套近乎的外表下,是一颗冷酷无情的心

凯撒与儿子劫后重逢:这是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也是情感表达最为浓烈的一段。除了语言与肢体动作,凯撒与儿子的表情也生动地表现出多百感交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尤其是他们的眼神,更是让人感受到了角色的灵魂。

这些瞬间,即使是由真人演员演绎出来,如果能达到同等境界,那也是令人赞叹的;更何况是全数字的虚拟角色。如果说之前有关虚拟角色是否可替代真人表演的讨论,还有些形而上学、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猩球黎明》中猩猩们的表现,让这种讨论变得真实具体起来。

情感——商业片的壳、文艺片的核

没有人会想到,商业视效大片《猩球黎明》的情感戏份会如此之重,而且其质量比起大多数文艺片来,也毫不逊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猩球黎明》有着商业片的壳,文艺片的核。

首先令人惊异的是,影片花了大量笔墨刻画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例如最为明显的父子之情。凯撒与儿子蓝瞳之间的关系,完美地对应着现实人类社会中,权威父亲与反叛儿子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虽说这种关系的表现有些“俗套”,但谁说“俗套”不是普世性的一种体现呢?能将这种普遍的人类父子关系成功地应用在猩猩身上,也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凯撒的儿子蓝瞳流泪了,眼圈发红了,父子情是本片一大看点

如果说片中的家庭关系是直截了当的刻画的话,“领导”与“下属”之间关系,或者说领袖与副手的关系,就有很强的隐喻色彩了。猿族方面,领袖凯撒很信任副手科巴,科巴三番五次造次凯撒都选择了原谅和宽恕。但科巴利用这种信任反过来对付凯撒。人类方面,领袖德雷福斯(加里·奥德曼 饰)与副手马尔科姆(杰森·克拉克 饰)在对待猿族态度上大相径庭,德雷福斯并不相信人猿能和平共存,而马尔科姆则积极与猿对话,寻求和平手段。观众对这两种上下级关系的道德评判肯定是不一样的,由此又引申出对所谓“族群大义”的思考。

如何正确处理对本族以及异族的情感?究竟怎么做才是对本族的长远利益最有利的?片中的两位领袖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猿族领袖凯撒选择了和平,人类领袖德雷福斯选择了战争;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双方副手显然更认同对方领袖的选择。而到影片最后,就连竭力想避免战争的凯撒,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战争已经开始”,凯撒的心酸和无奈也不禁令观众心酸和唏嘘。

能将如此多不同性质的情感关系熔于一炉,又能让观众在看片时分辨并体会各种情感关系的对比,《猩球黎明》显然不局限于仅仅满足观众多愁善感、发泄情绪的需要,而是谋篇布局,从电影创作本身出发进行情感上的探索。

风格——反爆米花与袖里乾坤

看过《猩球黎明》,可能有部分观众觉得不够过瘾,主要是觉得场面不够火爆,格局不够大气。不过,这可能正是本片在一堆烂俗暑期档大片中鹤立鸡群的原因。

论场面,本片的确没有像迈克尔·贝老师作品中那般炸不停的节奏,就算是片中唯一还算火爆的“猿族入侵”场景,编导都似乎有意压抑着观众的兴奋度,特别是那个“抢占坦克攻门”的镜头,影片还故意弱化了枪战与爆炸的热闹音效,让观众仿佛有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的感觉。

本片的战争场面非常克制,并不流于视听刺激,而是聚焦于对战争的思考

个人认为,编导这种“反爆米花”的处理,其实是为了将观众的感受引领至远比感官刺激更高级的心理震撼层次。在坦克攻门的镜头中,弱化的音效配合环绕展示战场的长镜头,让人不再对战争行为或其结果感到兴奋,相反,观众会有一种突然被卷入战争的荒诞感,随之而来的,还有对战争中疯狂行为的恐惧和反思。而这些,正是那一整段情节想要表达的,也就更有效地突出了主旨。相反,如果加上音效,甚至像贝老师那般各种震天响的话,观众的注意力会轻易地被视听效果所吸引,而无暇反思科巴疯狂行径的后果。

还有一部分观众能接受《猩球黎明》的反爆米花处理,但不理解影片仅仅局限于一个猿族部落与一个幸存人类社区的“小格局”,更何况重心更多地还放在族群内部斗争上。在他们看来,第一集凯撒率领猿族逃出后,第二集就应该与人类展开种族间的集团大战了。

个人认为,且不说那样的“大格局之战”其实本身并不新鲜,也不说有追求的电影就应该挑战观众预期,单单从一、二集之间既定的故事架构而言,《猩球黎明》的故事设定其实是最符合逻辑的:一、二集间隔的十年间,无解药的猿流感病毒让人类人口锐减,只剩下少部分对病毒免疫的人苟延残喘;另一方面,第一集里凯撒带出来的那些猩猩数量有限,十年间也不可能繁衍出太多的猩猩。违背故事背后的逻辑而去刻意追求所谓“大格局”,反而是最狭隘的格局。

猩球黎明》将人类与猿族的矛盾集中到两个有限的群体中,通过精心设置的对比关系,以点代面地指出所有智慧生命可能都要面临的困境,在个人看来,这才是典型的小格局做大文章。

主题——猿族人族,善恶无二

部分观众对《猩球黎明》的不满,还来自于该片对内部矛盾的过度关注,显得比较刻意,甚至似乎超过了对族群之间冲突的刻画。

可是,如果从影片主题“顺延更新”的角度来看,这新一集重心的改变,不仅是可行的,简直是必须的。第一集人类与猿族之间的矛盾设定得很简单粗暴:受压迫的猿族都是好的,处于剥削阶级的人类都是坏的;即使有个别好心人,如凯撒的人类家人,但这些人数量既少,也抵消不了人类整体的恶意。

如果第二集还是照搬人类与猿族的简单对立,最多不过是照搬得更花哨些而已,不算什么创新。比如老版人猿猩球系列(1968年到1973年间的五部系列影片),其实是借猿族对人类政治社会形态的一种自我反省:不管是人类利用猿族,还是猿族反攻并压迫人类,都不过是个体排他行为的一种普遍反映。人类互相倾轧那点事儿,老祖宗们已经讲了无数遍,老版猩球系列只不过是将这个并无新意的套路换了种炫目的说法而已。

猩球黎明》的突破在于摒弃了对“谁奴役了谁”这个主题的重复,而是直接点中“奴役”这一行为背后的本质:一种属于智慧生命的阴暗共性。说白了,智慧生命的标志之一,是对自我的认知。可是,在对自我与外界、同类与异类进行区分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狭隘的利益观,再加上智慧生命永远无法掌握外界和异类的全部信息,因此很容易就催生损人不利已的行为——小聪明并不是大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片中凯撒反省出的“人类、猿族在本质上并无异处”就有些悲天悯人的意味了,因为到目前为止,智慧生命似乎还无法摆脱私利的诅咒。这种对社会政治斗争根源的感悟,比单纯关注斗争本身要更进一步。我们应该为《猩球黎明》能找到这样的主题而感到高兴。

当然,在这个大主题下,编导又构思出许多衍生主题,如末世、信任与背叛、父权与皇权等。这些主题一起丰富了影片的层次和故事结构,同时也拓宽了影片的受众人群。

由于本片在视效和内涵方面都做足了功夫,因此无论是喜欢视效打斗还是喜欢思考深刻主题的观众,都会在观赏中有所收获。还是那句话:《猩球黎明》未必是所有人的菜,但至少高出同期好莱坞电影不止一头;单凭这点,就值得影迷们庆幸。而影片在国内上映之后,相信势必又会掀起一波关于人与猿的热烈讨论。

责任编辑:李佩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