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it男猝死考勤记录 过劳不应该是工作常态

15.04.2015  11:47

  许斌

  张斌今年才36岁,已猝死。生前,他工作于IT业,工作时间特别长。据介绍,不少互联网公司采用“996工作制”。即工作时间从每天早9点到晚9点,工作日是周一至周六。(《中国青年报》)

  张斌之所以猝死,肯定是因为长时间的工作吗?显然不一定。但张斌的生活毫无疑问的没有乐趣可言。更不堪言者,是置于国内的现实,对于“体制外”劳动者们来说,张斌的工作时间还算不上特别长,劳动强度也不算特别大。不是张斌一人苟活,而是非常大的国民群体,他们都在苟活着。

  我靠我双手,用时间与汗水去博取明天,本来是落后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常态。日本曾经是这样,亚洲的“四小龙”们曾经都是这样的。但劳动毕竟是有价值的,因此,博取是有限度的。生命是一段美丽的旅程。我们被迫而不能不劳动,但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劳动的奴隶。经过20来年的奋斗,社会经济一般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技术、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民众就会逐渐从血汗劳工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能劳逸结合,有越来越充分的时间享受生命。倍加关注民生福祉,着力打造民生财政,使得民众能生活得越来越轻松惬意,在这一时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保证民众能生活得轻松惬意,那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仅仅靠劳动法能解决的。一般劳动者的收入达不到一定标准,无论法律上怎样写,都可能是一纸空文。为了维持自己以及家人较为体面的生活,劳动者主动要求加班,确在相当范围内为社会实际。为此,必须进一步调节社会分配。众所周知,社会分配是分为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这两者并重。

  调节初次分配,一定不能偏离了基本原则。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无等级之分。现在有一种情况,就偏离了这一原则。如广东省特别是深圳市的公务员,纷纷叫喊自己待遇低,认为月入万元以上而已(还不包括福利丰厚、保障齐全),就亏大了,甚至在地方“两会”上公开讨论得热烈。反之,近些年,尽管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在上涨,也不过达到月入3000、4000左右而已(往往无其他福利,保障标准极低),扣除加班费,大多还低于2000元,好家伙,各级政府、部门,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一些媒体,就大肆担忧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要暂停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或缩小调整幅度了。这就是明显的人群之间的不平等。

  于再次分配方面,主要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键全完善。一则要实现一体化全覆盖,保证民众的迁徙自由、迁徙保障;一则要不断提高福利保障的水平,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以重庆市的这次医保价格体系改革为例,一般民众的负担增加那么多,显然就是不应该的。

  过劳,并不一定造成猝死。但当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经过全社会努力,如果民众能整体性质地摆脱过劳,那就是回归生命的本质,是社会运行的大成就。

编辑: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