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侦查员张学军病倒抓捕一线

13.06.2014  12:24

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侦查员张学军

“上天给我的时间太少了,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抓多少坏人,我还没抓过瘾呢。”6月9日23时50分,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侦查员张学军因为骨癌后期病逝,年仅49岁。这个从警二十年,参与破案1200余起,抓获800余人疑犯的老刑警病倒在抓捕一线。

“作为一名警察,我和大家一样,要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和警徽,所以一定要拼命把案子给破了,给群众一个交代!”对于已经近50的年纪为什么还这么拼,张学军曾经给出了这样质朴的解释。在他的身体内,始终奔流着一股忠诚热血。

抓捕一线上病倒,竟是骨癌

2014年5月15日凌晨3点,张学军在办理一起入室盗窃团伙案件时突感身体极度不适,晕倒在抓捕现场。但为了不错过最佳抓捕时机,醒来后他仍咬牙带病坚持,直到18日把案件办结后,才到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让他和战友们都大吃一惊:骨癌后期!20年来从未向任何困难低过头的“拼命三郎”只好暂时放下工作,住院治疗。但他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可心还系在案件上,不停地询问案件的侦办情况,为战友们出谋划策。

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的身体不适,但是,为了工作,他一直向战友们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他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天天在一线摸爬滚打,有点小伤小病很正常,早习惯了,也想着去检查检查,好好休息一下,可是总得把眼前的案子给破了吧……”就这样,他忍着病痛,破了一个又一个案件,可身体却一天又一天的跨了下来,直到累倒在抓捕现场。

2014年6月10日凌晨1时,张学军病情突然恶化,虽经全力抢救,仍然没能留住他年仅49岁的生命。从警二十年的张学军,带着对挚爱的公安事业的依依不舍,带着对战友亲人的无尽依恋,带着对未尽工作的深深遗憾,离开了人世,匆匆走完他了短暂而绚丽的生命之旅。

为保护嫌犯不受伤,他被撞掉三颗门牙

张学军在工作上是个出了名的“拼命三郎”,这是他生前的同事共有的一个评价。

2011年12月28日上午,大雾中,张学军带着4名民警从河北石家庄押解犯罪嫌疑人宁某、张某回郑州。

上午11时,当他们的开车行至京港澳高速邯郸北9公里时,一辆大货车突然停在快车道上,躲闪不及的专案轿车还是撞到了大货车的尾部。

当时张学军坐在副驾驶位置,为了防止嫌犯甩到前面撞到挡风玻璃上受伤,他下意识地挥动左手去挡,右手自然地撑住前面车身。

据郑州市公安局打击侵财犯罪支队长吕传平回忆,那次行动前张学军和吕传平电话里汇报了此事。

吕传平并不建议张学军去石家庄抓人,“他当时正在审一个案子,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但张学军还是带着民警在凌晨将嫌犯抓获,然后又连夜返回。

“就在回来的时候出的车祸。”吕传平说,当时张学军张学军伤势最重,右手、眼眶粉碎性骨折,门牙掉了三颗,“我去医院看他的时候,还呲着牙冲我笑。”

据张学军的同事陈峰介绍,那次车祸后至今张学军身上还留有后遗症:其右手萎缩、筋粘连、经常疼痛、麻木;腰部酸痛;口腔内牙齿脱落2颗半,造成咀嚼困难,嘴苦、嘴涩。

在吕传平眼里,张学军也是个实在的人。

“经常熬夜是干刑侦工作经常有的,张学军喜欢上完夜班去吃夜市。”吕传平说,张学军所谓的吃夜市也就是点个花生米、一个黄瓜,然后点碗面条。

“有次他说要请我吃夜市,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说喜欢吃螺蛳,学军就点了一个黄瓜,一盘螺蛳。”

疼的厉害的时候,他就喝一两酒

80后的白有锋跟60后的张学军搭档工作了4年。白有锋说张学军身体一直就有小毛病。

“平时他吃晚饭总喜欢走着路轻拍肚子,我就担心他是不是肠胃不好。建议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白有锋说,张学军还告诉他自己会怕冷,经常觉得嘴里是苦的。

张学军总认为那只是小毛病,抗抗就过去了。“有时晚上疼的实在受不了了,他就喝一两白酒缓解一下疼痛。”

“5月16日晚上,他的病情就已经从骨头上转移到了肺和胃上。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还安排我们配合天津警方调询一个材料。”白有锋说,大多数人在那个时候都会觉得摊上这个病天都塌了,可张学军还是挂念着工作。那也是白有锋最后一次见张学军,“以后再也不能和张哥一起玩(搭档)了。”

去年3月份,张学军正在中牟参加一个打拐专案,开完会已经是凌晨三点了,这时,经济技术开发区派出所刑侦大队民警打来电话求助:在处理一起盗窃案件时,几名狡猾的嫌疑人拒不认罪,且态度蛮横,希望经验丰富的张学军能帮助突破案件。

拖着一身疲惫的张学均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立即驱车赶到市区参与案件审理。“在仔细认真梳理过所有线索后,张大队采取了所有嫌疑人的鞋样,然后连夜赶到现场,拿着手电筒一点一点地寻找蛛丝马迹。”经开区派出所案件侦办大队副大队长曹旭说,当天蒙蒙亮的时候,案件有了突破性进展——鞋印比对成功!几名嫌疑人当场认罪!而这时,张学军却迎着早上的朝霞赶回了中牟。

“跟他熟以后大家都叫他哥,他这个哥也不是白当的,不仅仅是业务上的老大哥,更是充满真情实意的老大哥,我们都打心眼里敬佩他!”跟过张学军的年轻民警们都这样说。

通过一双绣鸳鸯鞋垫,攻破嫌疑人心理

2005年12月24日,登封市公安局抓获两名盗窃车辆嫌疑人,经过审讯,民警发现这很可能是一个职业盗车团伙,于是在市局牵头下迅速在登封成立“12.25”专案组,张学军被作为业务骨干抽调到专案组参与侦破工作。

他一到专案组马上就投入到对嫌疑人吴某的审讯工作中,但他不是单一地讯问,他还仔细查看了两名嫌疑人的作案工具和作案手法,以及讯问中两人的面部表情等细节。

经过前期工作,张学军初步断定吴某多次受过打击,有较强的反审讯能力,属于老贼惯犯。

主要犯罪嫌疑人吴某落网后一连几天拒不供认,致使审讯陷入僵局。在现场,细心的张学军看到吴某的鞋垫上绣了一对鸳鸯,后了解到那时吴某妻子给他绣的,断定吴某跟其妻感情深厚。当即调整了审讯策略,决定用情感来突破他。

张学军多次登门看望吴某怀孕的妻子,并安排女民警和她聊天,聊生活、聊孩子、聊未来,终于打动了其妻。在吴某妻子的劝说下,吴某终于认罪。见到张学军后,吴某跪在地上哭着说:“张队长你够义气,我真服你了!”

经两天两夜的较量,吴某心理防线崩溃,心服口服地供述了自2003年以来,伙同他人先后在西安、宝鸡、濮阳、登封、巩义等11个地市盗窃桑塔纳轿车100余辆并转卖他人的犯罪事实。案情取得重大突破后,专案组迅速布网,开始实施艰苦复杂的抓捕工作。

2005年12月31日,张学军带人在平顶山将涉嫌销脏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该李某自2004年起先后从吴某等人手中购买被盗汽车达50余辆。

随后,根据李某供述,张学军带领专案人员顺线追踪,于2006年1月2日,在平顶山将李某的下线程某抓获;1月8日,在西安市将非法购买李某车辆的3名嫌疑人抓获,并在运城市、临汾市、太原市、吕梁市、朔州市等地追回赃车30余辆。

在后期的追缴赃车行动中,他先后带领侦查员转战山西、陕西两省7地市,追查赃车下落,行程数万公里,追缴涉案车辆70余台,挽回经济损失达700余万元。鉴于在“12.25”专案中的突出表现,公安部为张学军记个人一等功一次。

父亲说,你带回来的不是欢喜,是悲伤

张学军出生于驻马店西平县,他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个人亲和力更多是来源与家庭的影响。父母已经八十多岁,在老家生活。

“学军可是老父亲一生最大的骄傲,虽然一年见不到这个儿子几次,但是每天都念叨着,虽然也曾经因为儿子回来太少生过他的气,但是还是很支持理解儿子的,”姐姐张红伟说,老父亲常常说,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当然得以工作为重,更要对得起自己的那身警服。“可怜天下父母亲心!老人岁数那么大了,怎么不想多看看自己的儿子呢?但他们从来没有把这份挂念说出来。”

据哥哥张学伟回忆,2013年春节,常年不在家的张学军终于要回来吃年夜饭。

“老父亲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的饭菜,就是想和最疼爱的学军一起吃顿年夜饭。可等到刚放完炮要吃饭的时候,学军的电话响了。”张学军走到门外接完电话就把张学伟叫了出去,“哥,郑州发生了个案件,我要马上回去。你跟父亲说一下。”

还没等张学伟回话,不知何时出现的老父亲说,“你每次回来,不吃饭就要走,你回来带给我的不是欢喜是悲伤啊,以后不要回来过年了。”

“爸,你也是个老军人,如果发生案件不回去,就是失职。”那天张学军连夜赶了回去。

张学军知道大家的心情,但是他更明白一个警察的职责,他含着眼泪告别了这场难得的聚会,起身出门,“从进门到走,在家呆了一个小时!”张学军知道自己欠父母的太多太多,一有空就买点营养品委托姐姐哥哥们送回去,表达对父母的歉意和孝心。“老人都天天盼着能见到他啊!可是他着这么突然地走了啊……”泪流满面的姐姐说,父母年岁已高,学军离开的消息至今还没告诉二老。

儿子说,想当个坏蛋,因为能和张学军多见面

儿子张秋迪回忆说,从记事起,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就俩字:太忙。从上小学起,张学军就没参加过他的家长会,每次开家长会都是亲戚朋友代替他去,连老师都问他:到底哪个是你家长啊?由于与孩子离多聚少,渐渐地在感情上产生了隔阂,心理上出现了鸿沟,年幼的张秋迪也不再喜欢和父亲当面沟通,而是选择了留字条这一特殊交流方式——纸条对话。几年下来,父子间的“对话便条”写了200多张,给张学军触动最大的是这样一张:“爸爸,说实话,我真想当那些坏蛋,他们能和你面对面地相处那么长时间,你还能和他们交流。可我一两个月才能见你一次,每次时间还那么短!”

每每读到儿子的便条,张学军这个坚强汉子都会内疚自责不已,可当看到报案群众那期盼的目光,他就又把这些痛苦和自责深深埋在心里,一头扎进案件侦破中去了。

张秋迪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其实最初因为爸爸不能陪,我有点恨这个职业,但是他在登封破获那起盗车案后,我发现那么多失主感谢的眼神,还有他们给爸爸写的感谢信,我才发现原来爸爸的职业这么有意义,那时我就开始崇拜起这个职业,还偷偷地穿过爸爸的警服呢,”张秋迪说,也许这也是一种传承吧,但随着年龄增长,他理解了父亲的职责,懂得了父亲这么做是为什么,慢慢地他就改变了自己的决定,最终穿上了那身他一度不愿多看一眼的警服。

就像张秋迪说的那样,从父亲身上,他明白了警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从他的眼神里,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与相传。

张学军生前纪录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喜欢做刑警”,我说:“我喜欢刑警这份职业的挑战和刺激”,也正是因为挑战和刺激带来的心跳,使我对于刑警越来越有一种感情,但对于家庭,我却非常的愧疚。每逢遇到了案件,“家”这个概念在我脑海里仿佛并不存在。如果说干刑警使我无怨无悔,那么家人是我一生之中永远愧对的人。

为了侦查破案我常年在外奔波,5年前,我的妻子与我离婚,丢下13岁的儿子。儿子没人照顾,一年中大多时间在亲戚家轮流住。因为我儿子不知道我哪一天能回家,他实在想我了,就写一张纸条放在家里,我们父子之间的交流就是依靠这些纸条来传递,我儿子写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爸爸你怎么又要走”、“爸爸,你什么时间能回来?”、“爸爸,我想你!”5年来,我收到儿子写给我的纸条有上百张。

说真的,我当时也后悔过,后悔选择了刑警这个职业。可每当我早晨起来,穿上那身藏青色的警服时,走在上班的路上,出现在群众的眼光中时,一种神圣的职业自豪感却随之油然而生。此时,我才意识到,我是真心热爱着刑警这个职业的,我感受到了身上责任的重大。

为了工作,我一直愧对自己的亲人,但我却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刑警这一光荣的职业!

责任编辑: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