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秉持郑大特色 续写发展新篇——写在郑州大学办学90周年之际

28.06.2018  04:15

河南日报》2018年06月25日07版

                                                                              秉持郑大特色 续写发展新篇
                                                                          ——写在郑州大学办学9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史晓琪 本报通讯员 王璐 张威
      在郑州大学新落成的校史馆中,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1928年9月,河南中山大学创设医科。当年招生名额40人,实招47人,郑州大学的医学教育就诞生于此。也许没有人能够想到,90年后,郑州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人才培养规模较大的高校。
      90年后的今天,人们提起郑州大学,往往会这样介绍: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参观郑州大学校史馆不需要太长时间,但这个承载着河南1亿人民期待的大学,已经在中原大地的沃土上走过90年的奋斗历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说:“回顾郑大的历史,可以用‘求是担当’来描述。求是担当可以解读为‘追求真理,知识创新,服务社会,履职尽责’,也可以理解为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培养。作为积淀,它是郑大人共同铸就的大学文化;作为精神,它彰显了郑大人的精神品格。‘求是担当’的精神力量曾激励郑大人笃志前行,也必将推动郑大历久弥新,开创未来。
      如今,新时代的郑大人被“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荷球精神所激励,被穆青先生“勿忘人民”的思想境界所感染,他们接力践行着“求是担当”赋予的新的使命。
      是的,正是一代代师者的默默耕耘与执着守望,正是一代代学子的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郑大精神才历久弥新,“郑大品牌”才愈擦愈亮。

      根植中原大地留下奋斗足迹
      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回望,郑州大学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脚步铿锵,实力渐强。
      你看,1928年,在张静吾、上官悟尘等一批海外留学归国博士的倡导下,河南中山大学创设医科,开启了河南省现代医学教育的先河;随后,从河南大学医学院到河南医学院再到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不断提升。1991年,河南医科大学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束了河南省无博士后流动站的历史。
      你看,1956年,原郑州大学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首任校长嵇文甫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建校至1966年这段时期,学校经历了郑州师院顺利并入,以及5个工科系调出、独立组建郑州工学院这两次重大调整,至此,郑州大学已初具规模;1991年,中外合办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大学,以此为契机,学校重点加强工科建设,成为一所文、理、工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大学;1996年,郑州大学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
      你看,1963年,省政府将原郑州大学5个工科系划出,建立了郑州工学院,一所高起点的工科院校从此扬帆起航。为了更好地建设河南省第一所本科综合性工科院校,中央从天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等高校调来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教师;1973年,郑州粮食学院并入郑州工学院,经过5年的发展又顺利调出,发展为现在的河南工业大学;1996年,郑州工学院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1999年,学校实现了河南省工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
      2000年7月10日,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河南人民会堂召开大会,宣布将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郑州大学。这是中原之需、民心所向:由于历史原因,占全国人口近10%的河南高等教育基础多年来十分薄弱,到2000年,普通本科院校数、在校生人数都仅占全国的3%左右;更令近亿河南人心痛的是,全国近100所重点大学,河南竟没有一所,由此导致每年大批一流的学生被录取到外省市,毕业后能返回河南参加工作的仅占1/4左右;河南“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面临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瓶颈制约,亟须通过合并组建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实现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承载着1亿河南人民希望和重托的新郑州大学在新世纪扬帆启航!
      三校合一,“1+1+1=1”是前提和基础,“1+1+1>3”才是效果和目的。只有使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等各方面大大高于原来三校的简单相加,才是实质性融合。目标激励斗志,齐心破解难题,郑州大学一次次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步步跃上新台阶:
      200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重点支持郑州大学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郑州大学建设。
      2004年2月,教育部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共建郑州大学协议。
      2005年,国家第十批学位点申报评审,郑州大学一举拿下54个博士点,增幅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2012年,郑州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2017年9月20日,郑州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标志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开启了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2018年3月,郑州大学进入部省合建高校行列。一个个时间节点,串起了郑州大学变大变强的历史。而在这时光的隧道里,总有一些面孔镌刻在记忆中。他们全力以赴、呕心沥血,成为学校发展史中的一抹亮色。
      你看,被誉为“河南学术界一面伟大旗帜”的嵇文甫教授,作为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学校的学科设置、校舍兴建、经费筹集、风纪整顿、学制改革他事必躬亲,后来的郑大人盛赞,正是有了嵇文甫先生的担当与付出,才成就了现在的郑州大学;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曾作为校长助理参与筹建郑州大学,为将学校办成“四年制”综合大学,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千方百计筹建物理系,为物理系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付出了毕生心血;化学家侯德榜教授是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他不仅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我国耐火材料的奠基人钟香崇院士,开拓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耐火材料生产技术,使我国耐火材料从原先的落后状态逐步转变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他在郑州大学从零开始创建高温材料研究所,身患癌症后在病床上向郑州大学捐赠100万元设立“钟香崇研究生奖学基金”;近代著名土木工程学家孙国梁教授,是国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领域创始人、奠基人之一,培养了包括聂建国院士在内的多名土建领域专家;耳鼻咽喉专家董民声教授的“人工蹬骨和安全手钻”等成果,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医学卫生科技大会奖的沈琼教授,研制出了食管细胞采取器,建立了食管拉网细胞学方法,解决了食管癌和癌前增生的早期诊断问题,他说:“不攻克食管癌我就不离开林县,就算我死了,也要把我的骨灰放在林县的龙头山上”;寄生虫学专家苏寿汦教授受原卫生部指派,到鹿邑县观堂乡参加疟疾防治试点工作,提出“稻田养鱼灭蚊”和“汝河放养鲩鱼除草”方法,经原卫生部批准在苏、皖、鄂、鲁等省推广……
      像这样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把探求学问、服务社会作为至高人生追求的郑大人还有很多。
      你看,郑州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橡塑模具工程中心主任申长雨院士带领团队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研发出载人航天宇航员出舱面窗,部分指标优于美国和俄罗斯的同类产品;霍裕平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界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王复明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非水反应高聚物构建柔性防渗体理念,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堤防等100余项防渗抢险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眼科专家张效房教授对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进行系统研究,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所作出的两大贡献之一……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凝聚成了发展的基石。而今,抓住一流大学建设和部省合建高校的新机遇,郑州大学初心不改,再踏征程。

      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郑州大学位列其中,这标志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开启了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2018年3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部署启动部省合建工作,要通过部省合建这一新的机制和模式,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郑州大学等14所高校建设,郑州大学迎来了又一个加快发展步伐、提升综合实力的新机遇。
      郑州大学的一流大学建设意义重大,它承载着中原大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呼唤,承载着河南亿万人民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承载着地方大学由大变强的重托,承载着中原崛起、民族复兴的意志。
      2017年12月,《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出炉,明确了郑州大学“三步走”一流大学发展战略:至2020年,是总体布局阶段,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建成国家一流大学;2020年至2035年,是全面建设阶段,建成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是快速发展冲刺阶段,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布局方面,郑州大学实施了“6+3”方案,布局建设资源材料、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绿色催化、中原历史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绿色高效农业6个一流学科,重点实现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3个一流学科的突破。
      郑州大学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全方位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立足中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探索和实践一流大学建设路径。
      作为河南人才培养和汇聚的重要基地,郑州大学着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录取分数线年年攀高,生源质量持续提升。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基地班、中科院卢嘉锡化学菁英班、化学创新人才实验班、人文科学实验班、中科院钱三强物理英才班、新华社穆青新闻实验班等多个特色培养计划。114个本科专业中,93个与河南承接的国家战略及优先发展产业密切相关;承担全省1/2博士生、1/3硕士生和1/3进入“211工程”高校本科生培养任务;为社会输送近百万名毕业生。目前,学校拥有两院院士10人,社科院学部委员2人,海外院士5人,领军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教授7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00余人,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创新人才队伍。
      作为河南省基础研究的前沿阵地,郑州大学积极整合省内优质科研资源,推动组建河南省科学中心,通过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带动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实施国家重点研发与重大项目跃升计划,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努力实现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突破,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跨越发展。近年来,学校在基础研究上的优势日渐凸显,新增“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技术发明奖1项、自然科学奖2项;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居全国第34位、第7位。
      学科是学校发展的龙头。郑州大学着眼学术产出优势,面向河南产业发展需求,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一流学科布局,构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学术体系。比如,资源材料学科着力解决“资源—材料—制品—废品/资源”材料生产及应用全寿命周期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学科致力于食管癌高发区筛查和早诊早治等方面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绿色催化学科着力解决物质转化和高效利用过程中的催化科学与技术问题;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围绕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国家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研究,传承弘扬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和主体的中原历史文化;绿色高效农业学科致力于研究作物绿色育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质量健康等领域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工程”战略……
      “郑大是国家的大学,更是河南的大学。”这是郑大人常说的一句话。郑州大学建立以学科为牵引、技术研发与服务为目标、适应河南需要的创新服务体系,组建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为方向,强化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努力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学校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培育创新服务主体,拥有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互联网医疗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拥有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资源材料等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平台建设,对河南行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学科前沿、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学校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广泛。与美国、英国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5所知名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波兰华沙大学、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等国外高校合作开展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印度设立孔子学院,在美国设立孔子课堂。学校是“中俄语言文化高校联盟”创始成员,“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发起成员,“中俄医科高校联盟”成员,作为首批地方高校入选“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拥有微纳成型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低碳环保材料智能设计、癌症化学预防、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电子材料与系统等6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2017年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中名列第33位。
      郑州大学还积极构建产业服务平台。围绕信息技术发展,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智能数据传输与处理等方向,培育互联网医疗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平台。打造郑大工程与技术服务品牌,郑州大学工程集团年产值超7亿元。此外,还着力构建医疗服务体系,9个附属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开放床位2.7万余张,年门诊量1813万人次,在救死扶伤、疾病预防、医疗保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0年的办学历程,一代代郑大人求索拼搏的脚步从不曾懈怠。如今,郑州大学完成了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学科涵盖12大门类,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137个。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9个学科(群)入选首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最终要看人才培养质量,要看能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郑州大学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抓手,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勉励青年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郑大学子的自觉行动。
      在郑州大学校史馆的英才墙上,一位位杰出校友无声地诉说着母校的桃李芬芳:十九大代表中,有15位郑大校友,其中4位进入“两委”委员;在近三届院士评审中,有7位郑大校友(教师)当选院士;近两年,2位郑大校友先后捐赠1亿元助力母校一流大学建设……透过这面墙,我们仿佛看到郑州大学90年来培养的近百万校友,正服务在国家的各个领域,把“郑大品牌”擦得越来越亮。
      6月5日,在郑州大学第三次党代会开幕式上,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说:“蓝图已经绘就,落实才是水平。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坚定信心,勇担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夺取一流大学建设新胜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90年办学大事记
      1928年9月
      河南中山大学创设医科,开启河南医学高等教育
      1952年10月
      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更名河南医学院
      1956年2月
      中央决定建郑州大学,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8年8月
      河南医学院由开封迁至郑州
      1963年9月
      郑州工学院成立,归原化工部管理
      1984年12月
      河南医学院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
      1996年4月
      郑州工学院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
      1996年11月
      郑州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2000年7月
      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新的郑州大学成立
      2004年2月
      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协议,共建郑州大学
      2012年10月
      郑州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2017年9月
      郑州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8年3月
      郑州大学进入“部省合建高校”行列

      媒体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8-06/25/content_257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