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搬迁让群众能发展可致富

06.09.2015  11:04


      9月2日,村民在民权县龙塘镇的天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忙着菌种拌料、装袋。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贫困农户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500多座,带动1200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付青 摄

      穿过一片摇曳的格桑花,沿着青砖地道逐级而下,8月31日记者来到陕县张汴乡曲村农民李贵良家的地坑院时,他刚从地里干活回来,老伴坐在果实累累的梨树下准备饭菜,老两口有一句没一句地唠着嗑,一派温馨场面。

        “你看这青砖墙檐、青砖地面漂亮不?都是这两年才整修的。”李贵良说,“过去这院可是危房,土墙檐已经开始坍塌,一下雨就得赶忙跑上去盖塑料布,我们住得提心吊胆。”

        曲村有115座地坑院,住着村里一半人口,但这些地坑院年代久远,最早的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破落坍塌,不少都成了危房。

        另起炉灶建新房?在这个省级贫困村,2011年时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谁能拿出那么大一笔钱呢?

        “地坑院有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之称,被省政府列为‘十大抢修保护工程’之一。”陕县扶贫办主任段乡青说,县里确立了把对传统民俗民居文化保护和扶贫搬迁有机结合起来的思路,整合各项资金117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850万元,不但给每户补贴2万多元修复了111座地坑院,还建了1座舞台,硬化、绿化了村里的道路,扶持农户建起农耕文化、豫西剪纸等民俗展馆,发展农家乐6家、农产品加工7家,在该村初步形成果蔬采摘、民俗展演、田园观光、农耕体验和陕塬映像等五大功能区。

        旧貌换新颜,游客纷至沓来,2014年,曲村还被授予国家2A级景区。

        李贵良和老伴也借着这东风,在自家做起了特色小吃生意,一年下来,能有万把元收入。家里果园的果子也不愁销路,放在院子里就被游客买走了。

        “如今的日子,可美!”老两口开心地说。

        陕县是我省“三山一滩”扶贫重点县,有贫困村71个,但不是各个村子都有曲村这样的资源条件。

        “俺村属于丘陵地区,本来就耕地少,条件差,加上这几年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种地、放羊的营生也维持不下去了。”菜园乡草店村村民水米段说。

        经济基础差,村民居住分散,公共设施投入大见效微,这些贫困村该怎么办?陕县的办法是在菜园乡乡政府所在地附近建设扶贫搬迁社区,实现公共资源共享。目前已经累计投入扶贫搬迁资金700多万元,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349户、1466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为了孩子上学,俺家早早就搬了过来。”水米段说,以前几个村子才有一所小学,全加起来也不到50个娃;如今搬到社区,卫生室、老年公寓、文体中心一应俱全,孩子出门不远就是学校,自己也在附近找到了活干,日子越过越有劲儿。

        “菜园乡扶贫搬迁社区毗邻陕县工业园区和湖滨区工业园区,企业多,用工量大,附近还有特色农业项目,十分有利于搬迁群众就业。”菜园乡乡长王长龙说。

        “我们合作社流转了几百亩土地,涉及菜园村97户农户,大部分都是贫困户。”陕县惠泽生态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万群说,农民流转土地后,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每天收入60元到100元。除此以外,他的合作社还带动了附近东梁村、西凡村、田家庄、卫家庄等几个贫困村的200多户农民发展葡萄种植,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

        “陕县多山多丘陵,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155万人。贫困村多分布在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较差、人均收入偏低的乡镇,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陕县县委书记高永瑞说。

        据介绍,在“十三五”期间,陕县还将搬迁安置群众2500户10000人。

        ■点评

        省扶贫办革命老区工作处处长王瑛:

        实施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群众脱贫问题的重大举措,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工程。但“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是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要让农民愿意搬迁,关键是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让他们搬迁之后能够脱贫致富。陕县在扶贫搬迁过程中,将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特色搬迁、有效推进,这个经验值得借鉴。组织引导群众搬迁,要因地制宜开发增收项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广开致富门路,确保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