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拔“穷根儿”

28.03.2016  21:55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扶贫脱贫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河南,“十二五”累计实现670万贫困人口脱贫,“十三五”期间,还面临着46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众所周知,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要实现年初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两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全省所有贫困村和贫困县摘帽脱贫,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今年以来,我省瞄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五条途径”“五项举措”“五个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纷纷制定脱贫计划,细化脱贫措施,形成了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今天起,本报开辟“脱贫攻坚进行时”栏目,报道各地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好做法、新思路,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贫困的阴影却在快速消退。记者近日走进鲁山县,深刻感受到特色产业扶贫给古老山乡带来的可喜变化。

        鲁山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上世纪90年代,贫困人口曾达三四十万,如今贫困人口仍有6万多,扶贫任务艰巨。

        “实现稳定脱贫,必须要有产业支撑。鲁山近年来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已成为打开贫困枷锁的金钥匙。”鲁山县县长李会良说。

        3月24日,当记者站在梁洼镇的一片荒坡上时,对李会良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片地土层薄,缺水源,个别群众开点荒,全是靠天收。”梁洼镇镇长刘海波告诉记者。身旁几棵一人高的小核桃树,像是刚扎根的新树苗,一问才知已种下十几年。

        没啥利用价值的荒地,如今却成了生金产银的光伏电站。近600亩的荒坡上,一大片太阳能板依山安装,已经并网发电。一亩地付给村民400元租金,这处电站还能安排四五十名当地贫困群众就业。

        鲁山县扶贫办主任马源举介绍,这样的光伏电站目前全县已建成3座。鲁山利用贫困地区未利用荒坡面积大的特点,引进了240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为贫困乡镇提供3.6万个工作岗位,光伏企业还将建立扶贫开发基金,助力贫困群众发展致富。

        “碰到节假日,一天能接待20多桌客人,常常忙不过来。”四棵树乡张家沟村民许坤牛原来是有名的穷户,如今农家乐饭店让他彻底拔掉了穷根,盖了新房,还买了轿车。

        四棵树乡耕地极少,但旅游资源丰富,全乡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做活了产业扶贫这篇文章。目前全乡发展了6个农家乐村,每户农家乐年收入达7万至15万元。最早起步的张家沟村,在村党支部书记许建军等的带领下,1300多人的村子已有38家农家乐,从业人员300多人,甩掉了贫困帽子,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行进在鲁山的山川沟壑间,这样喜人的脱贫致富场景处处可见。

        马上投产的张店乡炜成集团是家食品加工企业,将为贫困群众提供数百个工作岗位,还将带动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

        下汤镇的龙潭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利用荒山发展林下柴鸡养殖项目,100余户贫困群众获得了工作岗位,还有90多家农户入社共同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特点,鲁山县各贫困村变劣势为优势,一大批种植、养殖、旅游、光伏发电、丝绵加工等项目蓬勃发展,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鲁山县今后将继续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扶贫,今年预计脱贫41个村、2.5万人,2018年将彻底完成脱贫任务。”鲁山县委书记杨英锋说。

        记者感言

        战胜贫困,产业支撑必不可少,否则稳定脱贫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究竟有哪些产业通向致富路?在鲁山采访,从“十万鲁山人卖丝绵”的现象中,从经营不同产业脱贫群众的一张张笑脸上,我们深深感受到,脱贫致富的智慧来自千山万水,来自乡情民意,来自百姓情怀。

        旅游资源丰富可办“农家乐”,光照充分的山坡可发展光伏产业,“鲁山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只要把林下经济发展好了,鲁山人脱贫致富根本不是问题”,一位从事养殖业的老板这样说。

        立足实际用好资源,既遵循市场规律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鲁山县正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山区自然经济模式的升级,让贫困群众跟着产业走,为贫困山区开拓了一条产业脱贫的成功路径。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