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扶”出村民新生活

20.08.2015  12:01


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栾川县山区群众开起了农家宾馆,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卢松  摄

      巍巍五龙山连绵起伏,山脚下栾川县合峪镇3个村庄的4000亩桃树、梨树基地,像一条绿色长龙,沿着山沟延伸开来。桃子刚过季节,金黄的晚秋黄梨已挂满枝头。

        “俺两口忙了3个多月,12亩桃子刚卖完,今年大丰收,挣了3万多块。”8月18日,61岁的合峪镇柳坪村村民范铁军乐呵呵地说,明年再收一季桃子,攒够了钱把房子翻新一下。

        柳坪村是一个以林果业为主营的专业村,1600亩耕地中1300亩栽的都是桃树和梨树,几乎家家有果园。2012年,省政府办公厅定点扶贫驻村队员白付强到柳坪村后,邀请省里的专家对果树品种进行改良,引进“桃梨+花生+药材”立体套种技术。同时,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把柳坪及周边村庄逐步打造成集休闲观光、自助采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扶贫产业示范区。

        春季赏桃花、梨花,夏季旅游避暑,秋季休闲采摘。一拨又一拨游客纷至沓来,村民每亩果园收入近4000元,比2012年前翻一番,并带动周边5个村1000余人通过三产服务稳定增收。

        “去年柳坪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5500多元,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贫困线。”白付强说,村里制定了产业帮扶计划,对剩余的20户贫困村民因地制宜、分类扶贫,争取今年年底村里摘掉“贫困帽”。

        柳坪村通过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民脱贫致富,这在栾川县并非个例。“栾川县森林覆盖率达82.4%,发展生态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县里把农、林、牧等特色农业融入生态旅游中发展,既突出‘生态’,又体现‘特色’。”栾川县扶贫办主任张啸林说。

        在栾川,75个贫困村中有47个村被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建成彩叶林、高山牡丹等苗木花卉种植园6个,农业观光游示范点23个,以玫瑰、油葵、蓝莓、油菜为主的婚纱摄影主题庄园18个。截至2014年年底,栾川县特色农业庄园建设带动贫困家庭就业人数近3万人。

        “梦中桃花源,人间养子沟。”进入栾川县栾川乡养子沟景区不远,只见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风格各异,家庭宾馆的招牌随处可见。8月18日,虽然天空飘着细雨,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今年暑假,景区迎来旅游高峰期,周末进入景区的道路甚至会堵车,全村130家家庭宾馆一床难求。”养子沟村监委会主任王忠喜说。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乡村风情备受市民追捧。养子沟村村民余青阁家的农家宾馆有10个标间,入夏以来基本上没空过,加上餐馆的收入,上个月挣了5万多元。“以前交通不便,村民过着闭塞、穷苦的日子,在县城打工都不好意思说是养子沟人,怕被瞧不起。现在村里几乎家家开有农家宾馆,生意红火,日子过得滋润。”

        靠山吃山。栾川县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开发的龙头产业,山区群众围绕精品景区,开起了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吃、住等旅游服务,在家门口挣起了城里人的钱。目前栾川县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家庭宾馆822家,2014年接待游客9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7亿元,旅游业收入占景区群众全年总收入的65%以上。

        栾川县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辐射带动山区农副产品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畅销旅游市场。目前栾川县35家旅游商品企业,依靠山区丰富的资源,先后开发奇石、根雕等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45大类、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1.8亿元。“山区大量的板栗、核桃、香菇等农副产品也就地升值,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张啸林说。

        ■点评

        信阳农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光生

        栾川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做法告诉我们,山区有山区的优势,致富奔小康的路其实就在自己的脚下,关键是如何发现它、利用它,并把这条路走好、走扎实。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把市场需要和当地优势结合起来,只有因地制宜开发既受市场欢迎、适销对路,又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