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惨剧的原因分析 磁吸效应加速跌停
无奈摊手。
不过也有分析得好的,比如下面这几段评论,是华南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说得,大家不妨看一看。
今天的跌幅是超出预期,但我们认为,对于今天的下跌不用特别担心。市场快速下跌,可以找到更好的标的。我们内部有讨论下跌的原因,但没有找到很明显的事件触发因素。今天早盘低开1个点,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5%以上股东减持禁令或将于2016年1月8日到期,潜在解禁规模1.1万亿左右,万亿解禁洪荒冲击A股,市场担心供求失衡;其次,2016年首个交易日,两岸人民币汇率盘中再度下挫,结合此前人民币贬值集聚的效果,市场集中进行反应;第三,年初伊始,有些机构存在调仓换股的需求。
大盘在当前这个位置,大家对未来的市场比较犹豫,虽然觉得一季度有行情,但是看得不是很坚决,对多空的判断出现摇摆的态度。有些机构本来对市场持谨慎的态度,但因为年度保排名的要求,选择扛着。今天早上出来大股东减持和离岸人民币汇率下跌的消息,看空资金一开盘先卖,摇摆的投资者跟着卖。
我们认为,大盘跌4%到5%,主要是看空投资者和摇摆投资者对上述两个消息的反应,还有部分因素是考虑流动性的影响。即经历2015年三季度暴跌,大家都会担心千股跌停会带来基金流动性问题。因此,一旦大盘出现快速下跌,就有基金顺势减仓。当大盘从跌5%到跌7%,流动性因素成为加速下跌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位置,基金减仓的意义不是很大。首先,降仓的时间窗口很短。假设明天再低开5个多点,上证再跌5个点,跌150点,就跌到3100点,离8月份的底部非常接近。除非有黑天鹅,这时再往下的跌幅空间不大。在下跌过程中,不同标的弹性不一样,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跌幅更大一些。今天小股票跌得多,集体跌停,明天再跌10%,就可以买了。以一个季度为标准,短期市场趋势没有发生变化,上涨的空间是跌出来的,后续是一把弹起来,还是盘整一段时间再起来,还有待观察。
相关阅读
【揭秘】熔断磁吸效应加速跌停
(文章来自微信号“弥达斯”)
今天,弥达斯通过内部渠道获得一份来自证监会系统的研究报告,针对熔断机制及其磁吸效应分析,指出经过前人大量研究,证明A股存在磁吸效应的前提下,由于熔断对市场和投资者带来的巨大压力,其磁吸效应的强度可能远大于个股涨跌停板的磁吸效应,并且熔断的磁吸效应可能会与个股涨跌停板磁吸效应发生正反馈而得到增强,具体来说,5%的一级熔断阈值极大可能会加速二级阈值7%的到来,而不是相反。事实上,今天A股第一次熔断回复之后仅仅用了6分钟就触发了二次熔断,即是证明。
此外,熔断在股指期货上还会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即股指期货新波动限制的规定可能会造成期货、现货涨跌幅限制不一致,造成复杂的连锁磁吸效应表现和其他问题,比如互相传导机制会强化磁吸效应,加速现货跌停。
以下是研究报告全文,供读者参考。
熔断机制及其磁吸效应分析
2015年6月,股票和金融期货市场出现了异常波动,为完善市场价格稳定机制,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在12月4日正式发布了指数熔断相关规定。这次引入熔断机制,从设计到实施时间较短,对可能的复杂影响没有充分论证、研究。我们简要研究了熔断机制下的磁吸效应,并分析预判其对市场的影响。现将有关内容汇报如下:
磁吸效应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一)磁吸效应的定义和相关研究综述
磁吸效应是实行涨跌停和熔断等机制后,证券价格将要触发强制措施时,同方向的投资者害怕流动性丧失而抢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资者为等待更好的价格而延后交易,造成证券价格加速达到该价格水平的现象。市场表现为涨跌停和熔断的价位附近存在磁吸力,所以称为磁吸效应。
在1987年美国股灾发生之后,美国股市计划引入熔断制度,一些学者当时就预测这将引发磁吸效应。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Fama当时从理论上预测该制度会导致磁吸效应:“投资者将抢在熔断前完成交易,导致熔断的加速到来”。另一位芝加哥大学的学者Telser也预测到可能发生的买卖订单不平衡问题,“在预期到部分无法保持耐心的投资者会在熔断或涨跌停之前卖出或买入时,潜在的对手方会倾向于延后交易等待更好的价格”。另外,当价格即将接近熔断价格限制时,会对持有相反头寸的投资者造成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对冲手中的头寸,使得市场价格更加趋向熔断价格。
之后的众多学者利用世界各国市场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大多数都支持了磁吸效应的存在,但也有少数研究持相反结论。例如Kim和Rhee(1997)利用东京股票交易所的交易数据、Kuhn等人(1991)使用1989股市崩盘期间的美国股市交易数据、Chan等人(2005)使用吉隆坡交易所的订单数据、Cho等人(2003)使用台湾股票交易所的数据,都发现了显著的磁吸效应,出现了市场价格加速向熔断价格和涨跌停价格靠拢的现象。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发现了涨跌停板制度下的磁吸效应。任岳均和王安兴(2006)发现我国股市不管是分行业还是个股都存在显著的磁吸效应,并且在涨停时更为强烈和显著。刘逖等人(2006)也发现上交所股票存在明显的磁吸效应。张小涛和祝涛(2014)用上交所的分笔数据研究发现,存在明显的涨停磁吸效应。也存在少量相反的观点。Abad和Pascual(2006)使用西班牙股票交易所的数据,发现风格激进的投资者在接近涨跌停板时会采用更耐心的交易策略。李迅雷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个股股价到达涨跌停板附近时会发生与磁吸效应相反的冷却效应。
总体而言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以支持磁吸效应存在的结论为主。
(二)磁吸效应的具体表现
磁吸效应的具体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接近涨跌停或熔断价格水平时,价格上涨或下跌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二是发生涨跌停或熔断的概率会显著地高于价格在涨跌停或熔断价格水平附近但不触发的概率。也就是说,当有可能触发涨跌停或熔断时往往就会触发。三是磁吸效应发生的过程中往往伴随成交量的剧烈变化和价格波动加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磁吸效应的具体表现,我们用2006年上交所刘逖等人针对沪市个股股票历史数据的研究报告中来进行说明。
一是磁吸效应的表现为价格上涨或下跌的速度越来越快。表1是价格在接近涨停时每上涨(下跌)1%需要的平均时间。可以看到价格越接近涨跌停,则上涨(下跌)1%的时间间隔越短。
二是磁吸效应提高了达到涨跌停的概率。当存在磁吸效应时,股价在接近涨跌停时会加速奔向涨跌停,因此,股价以接近涨跌停价格收盘的情况将比较少。表2是沪市A股(不含ST股)收盘涨跌幅度达到10%、9%、8%三种事件的统计,该表显示,在上涨时,达到涨幅限制的事件数远远超过涨幅达到8%和9%的事件数,收盘涨幅在9%幅度的事件更少;跌停情况与涨停类似,但不如后者明显。
我国熔断机制与世界其他市场的比较
目前世界上实行全市场熔断制度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韩国和印度,他们及我国的熔断制度比较如表3所示。与其他已经实行了熔断机制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熔断机制表现出以下特点:
1、达到第一档熔断所需的涨跌幅处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我国的熔断机制设计当日内基准指数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涨跌达到5%就要实施第一次熔断,与美国的7%、韩国的10%且持续1分钟和印度的10%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结合我国股市波动性也较高的特点,这意味着在我国触发第一次熔断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各国。
2、最后一档熔断所需的涨跌幅处于较低的水平
最后一档熔断发生往往意味着交易暂停将持续到当天交易时间结束。根据我国熔断机制设计该幅度为7%,而美国和印度均为20%。同样这意味着我国触发全天暂停交易的概率要更高。
3、熔断的时长占日交易总时间的比例较高
虽然熔断时间与美国和印度一样,但由于我国股市交易时间相对较短,以第一档熔断时间占每天交易总时间的比例来看,也是略高于美国和印度的水平。
4、上涨也会触发熔断
其他国家中美国和韩国都是下跌才会触发熔断,只有印度也是涨跌都会触发熔断。
总体来看,我国触发熔断的门槛较其他国家更低,或者说触发熔断的容易程度较其他国家更高。
实施熔断机制后磁吸效应的可能表现和影响
下面我们针对我国熔断机制的三个特征分析一下实施熔断机制后磁吸效应的可能表现和影响。这三个特征是:与个股涨跌停板同时运行、两个熔断档位较为接近、股指期货在熔断后实行新的涨跌停限制。
(一)熔断的磁吸效应与涨跌停板磁吸效应的比较和相互影响分析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未实行熔断机制之前,我国的A股市场上已经存在因涨跌停板造成的磁吸效应。但不能据此认为磁吸效应的影响不大或市场参与者已经习惯了磁吸效应的存在,因为熔断的磁吸效应的强度可能远大于个股涨跌停板的磁吸效应,原因有三:
一是涨跌停板是针对个股的,当某只股票接近涨跌停而发生磁吸效应时,影响的只是该个股的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有限;而熔断是针对全市场所有股票的,一旦发生对所有投资者都有巨大的影响,更容易引发投资者的担忧而诱发磁吸效应。
二是即使达到了涨跌停板,相关股票的交易也没有被中断,订单仍然可以下达,并且存在随时打开涨跌停的可能,对投资者心理影响没有那么大;而熔断阶段暂停所有交易且不揭示任何订单和价格信息,会对投资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是熔断的磁吸效应可能会与个股涨跌停板磁吸效应发生正反馈而得到增强,熔断基准指数涨跌幅接近熔断档位时会引发全市场的关注,此时个股的投资者可能会纷纷做出同方向操作使得个股接近涨跌停,诱发个股的磁吸效应,并与熔断的磁吸效应相互增强。
(二)磁吸效应对熔断档位设计的影响
现有熔断阈值分为5%和7%两档,这是三家交易所在对过去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测算的基础上提出的。5%作为第一档阈值可以兼顾设置冷静期和保持正常交易的双重需要;触发7%情况较少,属于需要防范的重大异常情况。但是实行熔断后,由于磁吸效应的存在,事件发生的概率可能会有所变化。
一方面,相关概率测算是在没有实行熔断制度的条件下统计的,5%和7%一旦成为熔断的关键涨跌幅度,磁吸效应会使得指数接近这些幅度时就发生加速实现,从而增加了达到这些涨跌幅的概率。
另一方面,虽然在历史上涨跌幅达到7%概率是远低于5%的,但实行熔断后,这两个概率可能会更为接近。因为5%已经比较接近7%的水平,第一熔断结束就达到了进一步触发磁吸效应的条件,恢复交易后价格可能会加速上涨或下跌至7%的幅度,变相提高了涨跌幅度达到7%的概率。
(三)股指期货新波动限制的可能影响
股指期货新波动限制的规定可能会造成期货、现货涨跌幅限制不一致,造成复杂的连锁磁吸效应表现和其他问题。
根据规定,在市场触发第一次熔断前,股指期货产品价格波动限制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5%;触发第一次熔断后,股指期货产品价格波动限制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7%。对沪深3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期货来说,期货的涨跌停对应了现货指数触发熔断的幅度,该波动限制没有造成不一致的问题。但对于上证50指数、中证500指数及其期货,该波动限制将造成期现货涨跌幅度限制不同步,因而可能导致价格无法收敛和复杂的连锁磁吸效应。
以中证500为例,如果某日沪深300指数的波动没有达到触发熔断的水平,那么理论上中证500指数的最大波动范围是±10%,而中证500期货是±5%,有可能发生IC合约纷纷以5%涨跌停而现货指数涨跌幅超过5%的现象。这可能会造成人为的价格限制导致的基差变化。同时在IC合约涨跌幅接近5%时就会诱发期货合约的磁吸效应,使得期货合约加速涨跌停;而期货涨跌停的心理压力又会传导到现货市场,使得更多的指数成分股接近或达到涨跌停水平,诱发个股的磁吸效应。
由于我国的熔断机制尚未正式实施,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时间和水平有限,本文仅对磁吸效应及其在实行熔断后的可能表现做了简要的分析。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在熔断实行后根据市场表现继续研究。
做私募的侯安扬老师也在今天写了评论。
1. 之前疯狂举牌的机构,真要做压力测试
这个真不是开玩笑的,疯狂之后就是崩溃。我炒个股,赚多赚少、亏多亏少,那是我的事;我管理基金,那就要对投资人负责,要做好风险控制,不能亏投资人的钱。但是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关系到所有人,一些保险公司借着万能险的漏洞大举加杠杆,这个对金融机构的稳定性造成巨大的伤害。如果碰上股市大跌,之前的做法会加剧股市的向下波动。
保险、银行是国家金融系统稳定的基石,股市高波动的性质决定了不能让这些机构狂搞股市,2015年银行资金借着优先级的结构设计进入股市已经酿成悲剧了,现在保险又借着万能险来这么一出,这是极端危险的。
国家的金融系统不稳定,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包括每个股市个体,也包括我们。
2. 股市高估值是系统不稳定的最核心原因
有很多理由可以来论证创业板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合理的、有光明前景的,但是数百年的金融史一再告诉我们,盛极必衰、周期轮回是股市的常态。我们评估最近的股市状况,一是金融机构很多人都提醒的1月8号解禁,第二个其实倒是很少人提到,即是中小股票2月底前要披露,最早的是1月16号披露。其实到第三季度时,业绩已经是有问题的了,讲故事做市值的股票太多,严重透支了未来的股价上涨空间。现在要拿业绩出来,很多公司是拿不出来的,投资者去年经历了股市的暴跌,现在明显的迹象是不愿意为。
从任何个国家、包括我们A股的股市历史来看,估值高的时候,股市的波动性明显加剧,这个是有统计为证的。如果系统不稳定,你要找哪根能压垮骆驼的稻草,其实是意义不大的。这些稻草可以是:杠杆过高、解禁、业绩不达预期、熔断机制……
所以我们可以下结论:股市高估值是系统不稳定的最核心原因。
3. 金融乱象丛生,需要高度警惕
2015年,其实算精彩的一年。很多股票其实是上涨的。从统计意义上来说,大股票去年很惨,上证50还下跌了6%,而创业板指则上涨了84%,很多股票如果不乱操作,也会有20%-30%的上涨。
但是精彩的背后,却是大部分投资人亏钱。原因无他,就是牛市初期不敢买,牛市后期大买特买,很多人的钱是4000点后才入市的。所以我看到网上很多人并没有像指数上涨那样的喜庆,市场上的新增资金也很少,基金发行量急剧萎缩。
更糟糕的是,金融系统工具多样了后,一些复杂结构的产品也出来了,不仅是一般中小投资者看不懂,连很多高大上的机构投资者也照样看不懂,七绕八绕颇有美国当时玩转金融衍生品的势头,其中包括各类P2P、万能险、一些结构性的产品。这些产品给了奇高无比的收益,动辄10%以上,但是实体经济现在是没法给这么高的回报。这事其实已经持续几年了,总要有个说法。
(责任编辑:DF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