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支书”的热血担当

14.05.2014  13:19
      五月花儿香,在豫西娘娘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排排楼房粉墙黛瓦,座座菇棚萌动生机……这就是2013年入选“全国最美乡村”试点村的灵宝市焦村镇杨家村。

      耕地千余亩、1056口人的杨家村,何以获此殊荣?眼含泪花的村民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说:“多亏了老支书杨建儒!”

      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中组部原部长李源潮等领导接见的杨建儒,出门跑项目办事,经常窝在车里啃烧饼,所以人称“烧饼支书”。2013年12月3日,63岁的杨建儒因车祸猝然辞世。

      担任支书28年,离世后为何至今仍被群众念念不忘?如火如荼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追溯杨建儒的足迹,感悟最深的就是他“绝不把群众的事掉地下”的强烈担当意识。

      “无论如何,群众的事不能掉地下!”

      从1986年到2013年,杨建儒累计筹措资金逾千万元,建成了文化大院、花园式小学,硬化了巷道、道路,安全饮水工程投入使用……偏僻小村庄,实现了华丽转身。

      杨家村到武家山村有一条1.7公里的柏油路,由于年久失修,狭窄的路面坑坑洼洼,破损非常严重。雨雪天或者夜晚,是人见人怕的“绝路”。到了苹果收获的季节,果农采摘的苹果,装上车一路颠簸到家,好端端的苹果就被撞成了大花脸,群众叫苦不迭。

      怎么办?重新拓宽修建,预算资金超百万,小村如何能承受?不建,群众的难题咋破解?1995年7月中旬的一天,在村部的会议室,各执一词的群众代表,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有人提出了个折中的办法:把老路简单修补一下,坏了再修。一言未发的杨建儒,看着大家一字一板地说:“不能再修修补补了,100万元,我想办法,实在不行,我到银行贷款,风险还是我个人承担。无论如何,群众的事不能掉地下!再不能让群众用扁担把苹果挑回家了!”

      杨建儒在三门峡、灵宝各个部门间昼夜奔波,饿了啃口石子烧饼,渴了端起矿泉水,半个月后终于争取到项目资金80万元。

      “还差20万元啊,真要眼睁睁看着支书去贷款?”村民们主动报名投入义务工,主动要求降低赔偿金。

      人心齐、泰山移。历时一个半月,一条12米宽、1700多米长的新路,如期在采摘苹果的国庆节前夕全面竣工。

      从1986年到2013年,担任28年杨家村“当家人”的杨建儒,累计筹措资金逾千万元,建成了文化大院、花园式小学,硬化了巷道、道路,完成了窄口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安全饮水工程投入使用……出行难、上学难、饮水难、灌溉难、住房难,一一破解。偏僻的小村庄,实现了华丽转身。

        “咱不能把上级和群众的期待掉地下!”

      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杨建儒一个人到西峡县学习食用菌培育技术,经过多年无数次试验,研制出了高产菌种,无偿传授给全村乡亲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各种因素使苹果的支柱产业地位受到冲击。灵宝市委、市政府,立即引导农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食用菌作为当地的一个新兴产业,群众没经验,怕冒风险。尽管动员了多日,可观望的人多,几乎没有一户敢真金白银地投入发展。杨建儒明白大家的心思。他不言不语,借贷20万元,投资建起了全市第一个食用菌示范场。由于缺乏技术,第一年的香菇几乎全打了水漂儿。

      在村“两委”会上,杨建儒动情地说:“没退路了,咱不能把上级和群众的期待掉地下!”2000年春节刚过,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杨建儒,怀揣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背着铺盖卷,带着一个数码相机,单枪匹马来到西峡县,在一个小山村的菌棚边,他搭了个窝棚住下,天天记录食用菌的生长湿度、温度和管理要点,并拍下食用菌各个时段以及发病害时的形状。半个多月后,带着大量的第一手技术资料,胡子拉碴、瘦了一圈的杨建儒,返回了家乡。

      结合灵宝的木材资源、气候特点,也为了降低成本,变废为宝,他尝试利用当地修剪的苹果木枝条培育食用菌菌棒和菌种,亲口尝过30多种木头和苹果树的味道作对比,再一点点地去调整配方,中和菌棒的酸碱度。靠着这个土办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只有初中文化基础的他,研制出了适应苹果木作袋料的高产菌种——“灵仙1号”。

      他将多年心血的结晶,无偿传授给全村乡亲,还主动送给了四邻八乡的群众,带富了一方百姓。杨家村80%的农户发展了食用菌,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万元。焦村镇食用菌突破1300万袋,实现产值1亿元。全市经他培训的菇农,遍及15个乡镇8000余户。

    善于担当的杨建儒,也带出了一支风清气正的党员干部队伍,涵养了淳厚民风,实现了全村多年无上访、无案件、无事故。河南省“下基层大走访”、三门峡市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现场会,先后在杨家村召开。各县、市、区、乡镇来学习者络绎不绝。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杨家村,一举获得“创先争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全国“小蘑菇新农村行动”百强示范村、河南省“五好”农村党支部等殊荣。

      “农村工作难,扑下身子就不难,挺直腰杆就不难!”

      经年累月,杨家村的每一项工程,杨建儒都经常泡在工地,查看地基深度够不够、材料达标不达标;掂着手电,检查夜间巡逻人员在哪里;坐上炕头,看看“好婆婆、好媳妇”评得真实不真实……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宁带一个军,不带一个村”,说的都是农村工作的琐碎、艰辛。在一次先进典型发言中杨建儒说:“农村工作难,扑下身子就不难,挺直腰杆就不难!”

      经年累月,杨家村的每一项工程,杨建儒都经常泡在工地,查看地基深度够不够、材料达标不达标;看着表,验证路灯到底开了多长时间;掂着手电,检查夜间巡逻人员在哪里;坐上炕头,看看“好婆婆、好媳妇”评得真实不真实;走进学校,看看孩子们的伙食量够不够,卫生合格不合格……

      28年,这个经手工程超千万的村支书,没沾过工程队丝毫油水,没报过分文招待费;28年,村里的低保、宅基地、计划生育、救灾扶贫等事务,杨建儒没有为一个人开过后门和“绿灯”……2004年,镇党委破格聘用他兼任镇敬老院院长。双肩压重担,可他一头儿也没落下。

      2013年11月的一天,在焦村镇综合办公室,镇党委书记王先层对来办事的杨建儒说:“老杨啊,岁数不饶人,配个司机吧?要不,你身体吃不消啊。”杨建儒说:“咱的生活习惯不好,司机跟着咱受罪,再说了,现在都提倡节俭过日子嘛。”站在一旁的镇党委委员赵继红,笑着对还是穿着那件旧皮袄、变形的皮鞋上沾满泥土的杨建儒说:“你现在是有身份的人,穿戴也得讲究点啊!”他哈哈一笑,摆摆手说:“可不敢,咱是庄稼汉,本色啥时间都不能变!变了,就把啥都掉地下了……”

      2013年12月1日,杨建儒去郑州洽谈香菇合作社项目。12月3日下午办完事后,他马不停蹄驾车返回。

      晚上8点40分,在连霍高速经过义马段时,杨建儒因连日劳累不慎撞上护栏,下车查看时,身后一辆飞驰的大货车冲了过来……

      杨建儒6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法医和交警清理出杨建儒遗物:一部手机、一沓材料、一个装有石子烧饼的塑料袋、带血的旧皮袄。杨建儒次女杨晓妮哭着翻开旧皮袄的衣袋,有身份证、300多元钱、一张发票上,显示两天的住宿费100元,斑斑点点的血迹,已经模糊了旅店的印章……

      手捏带血的发票,泣不成声的杨晓妮对在场的人说:“我爸,他在外面花的钱,都是从家里拿的,我几次让他把花销开个发票,让我算算他为村里的事花了多少钱,可他从没那样做过。这是我第一次见他开的发票,没想到却……”

      出殡那天,四邻八乡的千余群众赶来送杨建儒最后一程。

      “两袖清风,心地对人了无愧;千秋遗泽,口碑载道剧堪思。”这副为杨建儒送行的挽联凝聚着人们对他的无限追思与爱戴,彰显了这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普通共产党员泽被乡里的博大情怀。

      近日,三门峡市委下发《关于开展向杨建儒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向杨建儒同志学习活动,大力宣传和学习杨建儒同志先进事迹,弘扬好作风,凝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