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在颅内即将爆炸 河南省人民医院“巧手”拆除

19.11.2014  17:04

   中新河南网郑州11月19日电 (马艳梅 通讯员 邢永田) 脑动脉瘤致残、致死率极高,被称为颅内的“定时炸弹”,是非常凶险的脑血管疾病。50岁的焦女士3年内2次突发脑动脉瘤,她脑子里的“定时炸弹”均在即将爆炸时被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专家拆除。更加幸运的是,经过精心治疗后的焦女士完全康复,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11月18日,焦女士到医院复查,造影显示,“弹簧圈”发挥着作用,“炸弹”变“哑炮”,脑血管正常“工作”。看到这一切,焦女士显得特别高兴,在庆幸的同时,她对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水平赞不绝口。说起两次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焦女士至今仍心有余悸。

  3年前的一天夜里,焦女士突然头痛欲裂,被紧急送往河南省人民医院做了急诊脑CT,结果显示大脑基底动脉瘤,并且已经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导致患者昏迷,意识丧失,随后休克,情况十分危急!该院介入科主任医师薛绛宇紧急为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数字血管造影(DSA)显示,焦女士的“炸弹”直径虽然只有7毫米,但是上面还长着一个小“炸弹”,极易破裂。而且它的位置较为特殊,在基底动脉的岔口处,“地形”复杂,手术难度极大。

  薛绛宇主任医师精准操作,细细的导丝从股动脉进入,把三个弹簧圈准确地安放在动脉瘤里面,“定时炸弹”顿时熄火。焦女士康复出院后,三年来相安无事,前不久又突然出现头痛欲裂的症状。家人直接联系介入科,找到薛绛宇主任医师,经检查后发现是颅内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凶险程度和上次的瘤一样,但位置不同。薛绛宇主任医师用了三个弹簧圈和一个支架,彻底解决了她的问题。

  薛绛宇主任医师介绍,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像气球一样鼓了一个大“包”,往外渗血,如果“包”破了,人就没命了。焦女士得过这个病,并且有家族史,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复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该病常用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外科的开颅“夹闭”,另一个是介入的弹簧圈“栓塞”。两种技术各具特色,有不同的适应症。在特殊和疑难的情况下,该院还可以把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即通过“杂交”的手术拆除颅内“炸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