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圆满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

04.01.2016  16:37
  2015年,濮阳市创建标准化学校197所。自2011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以来,累计创建标准化学校870所,全市农村成建制中小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党委政府主导推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近年来,濮阳市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集全市之力打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市委书记何雄就先后对教育工作作出8次批示,市委常委会议、重点项目周调度会先后16次研究教育工作。市长赵瑞东担任全市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每年都把学校建设工作列入全市民生工程,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副市长孙永振经常过问学校建设工作情况,各县区均将标准化学校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力推进。在标准化学校推进过程中,市人大、市政协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将其纳入专项工作予以重点督导;财政、规划等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各级教育部门集中人力财力,全力以赴打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2家爱心企业捐资1270万元,为标准化学校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科学制定创建规划,明确学校建设目标。      学校建设,规划先行。2011年,市政府组成教育考察团赴外地学习、下基层调查研究,在摸清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和布局调整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小学向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和保留必要教学点”的基本原则,结合省定中小学设置标准,制定了《濮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试行)》,涉及办学条件、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环境等5个方面25项指标,明确了评估验收标准。要求每年2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创建成标准化学校,到2015年底,全市农村成建制中小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打捆使用资金,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为破解资金难题,濮阳市坚持发挥政府责任主体作用,明确县区政府是投入主体,市政府实行“以奖代补”。各级政府通过加大教育经费附加征收力度、压缩机关办公经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措施,集中财力向标准化学校建设倾斜。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该市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城乡学校布局规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坚持教育系统内部挖潜,集约、节约使用学校公用经费,集中财力改善办学条件。该市成立濮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5811.62万元。各县区积极利用PPP、BOT融资模式累计吸收社会资金5.6亿元,全部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      注重内涵建设,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该市坚持“硬件建设促赶超,内涵发展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小学德育创新等“六大工程”,健全教育质量科学评价、学生评老师、家长评学校等“四项机制”,提升标准化学校办学水平。在新进教师、特岗教师分配上,注重优先满足标准化学校需要;通过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农村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城区学校校长和中层干部下乡支教、城乡学校对口帮扶等措施,提高农村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组织开展素质教育示范校、书香校园、花园式学校等评选活动,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全市涌现出一大批“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呈现出竞相发展、特色多样的局面。      强化跟踪督导,持续提升创建水平。在创建标准化学校过程中,该市坚持“重建设、重过程、重发展、重提升”的原则,不断提升标准化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创建水平。对创建工作突出、优势明显的标准化学校,该市在教育装备、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对已命名的标准化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跟踪督导,每年进行复查,每3年进行抽查,并将标准化学校创建提升工作纳入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评估体系进行专项督导。同时,对已命名标准化学校和不合格学校,分别建立提升工作台账和整改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人员,强力推进。对推进不力和整改不合格的学校,取消其荣誉称号,确保全市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日益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濮阳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