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竞争激烈 小麦大省如何做强面粉加工

29.08.2014  11:30

      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和主食产业化大省之间,我省有一个尴尬的群体——小麦面粉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尽管占据天时地利、数量庞大,却与国内不少同行一样,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效益整体较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面粉企业开机率为46.2%,中小企业仅为17.9%。

  如何能使小麦大省的传统优势面粉行业绝地“突围”,焕发生机?8月28日,全国首家省级面粉加工行业银企协作发展促进会在郑州成立,与会专家和面粉加工企业代表集思广益,为河南面粉行业走出严冬把脉。

   盘子不小效益不高

  今年,我省小麦产量达665.8亿斤,稳占全国小麦产量的四分之一强。原料的极大丰富刺激了面粉加工业的膨胀,会议表示,仅进入统计数字的面粉加工企业就达713家,加工能力5950万吨,均为全国的四分之一。

  面粉加工行业在做大的同时,问题却越来越多,产能过剩、同质性竞争等恶性循环,致使行业整体效益不高、抗压能力较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6月份全国面粉企业开机率为46.2%,中小企业仅为17.9%。在不断加剧的价格恶性竞争下,中小企业生产困难,行业开机率继续下降。

  分析原因,专家表示,国内居民面粉传统消费主要用于制作馒头、面条等主食,对面粉品质要求不高,加工企业进入门槛较低。因此不少企业盲目投资、草率上马,导致技术设备落后的小型面粉加工厂林立、普通面粉供过于求。

   细分市场叫响品牌

  “面粉产业过剩是表面和相对的。”河南实佳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红松调查发现,面粉加工企业之所以“过剩”,是因为无法满足下游面制品发展的需要,“如果面粉企业能主动与下游客户差异化需求对接,发展空间很大”。

  事实上,一些提前拨开迷雾,走“市场细分、产品差异化”路线的面粉行业,正逐渐由原来的生产型向销售型、服务型、研发型转变,比较优势凸显。

  “中小企业不能什么都生产,不能全国各地卖,要明确给谁磨面、怎么磨面,打造自己的品牌。”促进会会长、一加一天然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说,从前公司开会就是研究节约成本能给经销商再便宜多少钱,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竞争,打“价格牌”显然是死路一条,只有细分市场,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最终实现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就是成功转型的代表。该公司董事长朱连良说,公司目前改良工艺,以生产烘焙专用粉为主,每吨五六千元还供不应求,叫响了新良品牌。

   “链”合经营

  订单生产

  如何把相对过剩的产能、资源有效组合利用?

  首先应改变“取原粮现买现生产等米下锅”的传统经营形式。与会专家表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面粉终端产品需求增加,主食产业化主导下的康师傅、白象、统一等大型面制品企业的专用粉需求成为潜力巨大的市场蛋糕。然而现实是,一方面,技术设备落后的小企业无力生产专用粉,生存艰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上下游产业链有效对接,能生产专用粉的面粉加工企业产能不足或滞后,导致市场专用粉供不应求。

  “单干的意识要改变,企业与企业、上游与下游要抱团取暖。”石红松建议,可以通过固定资产合作、技术合作、市场合作、采购合作、产业链合作等不同方式、不同模式的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应对行业竞争,实现在某一个细分市场的行业领先。

  河南省大程粮油集团能由名不见经传的小面粉厂发展成“全国小麦粉加工企业50强”,靠的就是“链”合经营。公司总裁刘威说,目前公司具有12条高档营养强化挂面系列产品生产线,种业、物流和仓储的产业链延伸,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也成为“军队给养供应保障企业”和“华中地区(河南)粮油仓储加工配送中心”。

  不少企业表示,在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中,推行上下游衔接的订单生产,也能保障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效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噩梦。

  “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关注和参与农业产业化,河南面粉加工行业将在‘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夺回‘人和’的优势,做强行业的同时又能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河南面粉加工大有可为。”朱连良的话,展望了小麦大省面粉加工行业的未来。(记者 杜君 实习生 丁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