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项举措 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绘出“移民样本”

11.11.2014  10:17

  16.54万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之后,我省迅速在移民村开展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从村务民主管理、经济发展模式、公共服务模式三方面入手,激活乡村基层社会组织活力,破解“三农”难题,助力移民村实现了“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

   从关门决策到群众参与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要求,这为移民村的稳定发展指出了一条治本之策。”11月10日,省政府移民办主任崔军说。

  创新村务民主管理模式,立足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等,在村两委主导下,建立了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

  民主议事会由村里代表决定各项公共事务,民主监事会对村委会等严格监督,民事调解委员会则起到了化解村民矛盾的作用。

  “过去村里救济困难户,村民不认账,现在名单由民主议事会决定,村里风平浪静。”新郑市新蛮子营村支书陈国定说,过去村里的事情多由几个村干部关起门来拍板决策,不公开透明,群众不满意。而随着“三会”发挥作用,新蛮子营已从上访村变成了全省“强村富民”示范村。

  村务民主管理创新,让村民从知情到参与,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同时也增强了村干部的公信力,实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曾经矛盾丛生的移民村迅速实现了和谐稳定发展。

   从单打独斗到共同富裕

  辉县市侯家坡村如今有了一个新组织——工商协会,这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带来的新变化。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普惠制帮扶,按照“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的原则,将帮扶资金注入集体经济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同时,鼓励各移民村因地制宜成立工业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在产供销方面发挥龙头作用。

  在老家时,侯家坡村民守着几亩薄田度日。而搬迁3年后,侯家坡村已建起了食品加工厂、面粉加工厂、蔬菜种植基地等,集体收入超过200万元。与之相邻的辉县市仓房村如今是名闻遐迩的香菇专业村,村里的60多座香菇大棚由合作社统一经营,产品还漂洋过海卖到了韩国。

  目前全省移民村共成立合作社、协会等各类经济组织600多个,有效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后劲。丹江口库区208个移民村有集体收入的已超过80%。

   从无人管理到专业服务

  如今,在襄城县张庄村,村里有专业保安巡逻,在保洁人员的维护下,整个村子干净清爽。

  “村里发展了大棚等多个集体经济项目,家底越来越厚实,就成立了专业的物业公司。”村支书张伟忠说,物业公司的成立,让村子发生了明显变化。

  创新公共服务模式,鼓励各村成立物业公司,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切实解决移民村物业服务缺失的问题,逐步破解移民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养护等公共服务瓶颈制约。

  目前,全省移民村已成立物业公司278个,便民服务中心200多个,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500多个,极大地方便了移民生活。

  随着社会治理创新在移民村的全面实施,丹江口库区移民人均收入已由搬迁前的4200元增至去年底的7500多元,老库区移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同时,我省移民信访量连续3年以每年30%左右的幅度下降。

  经过艰辛探索,目前,在我省广大移民村,“两委”主导、“三会”协调、社会组织参与、法制保证的村级社会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对我省探索移民社会管理创新的做法给予肯定,称其具有示范作用。著名水利移民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说,河南移民社会治理创新的做法是我国移民工作今后发展的方向。

  目前,我省移民村社会治理的做法,已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移民局在全国推广。(记者 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