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荷花半城柳 一座古都千年香

27.09.2016  02:37

魏基昌于许。”许昌因曹魏成名,又因满城荷花绽放而别称莲城。“曹操插柳”没留住关公,却留下了柳岸春晓的美景。
      满城碧荷半城柳,碧荷、绿柳为许昌留下一片片绿色,越长越旺,历久弥新;一座古都千年香,荷花、蜡梅为许昌送来一缕缕清香,愈开愈艳,香满天下。
      古都换新貌,老树开新花。在良好生态传承的基础上,许昌在全国地级市中首批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木种植和销售基地。许昌积极探索造林机制,大力发展林苗、林果、林花一体化,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许昌打下了坚实基础。
满城荷花半城柳 一座古都千年香
      五湖四海润莲城
      “许昌的五湖四海很有特色,可以好好看一看。”记者刚到河南,省林业厅的一位专家就说。一个地处中原的城市,不缺水就算好的了,还有五湖四海那么多水?
刚到许昌,我们便见到了“五湖”之一的北海公园。北海公园水域面积300亩,蓄水量60万方,绿化景观及其他面积323亩。蓝天、白云,碧湖、绿树;小桥、流水,斜阳、疏影,让人仿佛置身一幅水墨山水画之中,心旷心怡,流连忘返。
      五湖是指近年来许昌新建的五个湖泊,除了北海公园还有芙蓉湖、鹿鸣湖、东区湿地公园和灞陵湖。四海是四片林海,指在几条河流周边新建的四处大型生态林地,分别是西南林海、东南林海、西北林海、北部林海。
      许昌曾经是缺水的城市。许昌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的1/10,不足河南省人均的一半。几条过境河道,都是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夏季行洪。周边既无大型水库,市内又少蓄水的湖塘。大雨来时,有水留不住,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为改变缺水面貌,许昌实施“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许昌水系连通工程、5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三大项目,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齐济许昌,82公里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格局初步形成,彻底解决了困扰许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许昌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进一步彰显许昌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
      四海致力培育融生态、产业、社会功能为一体,彰显许昌特色的现代森林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作用。除去已绿化和不适宜绿化的面积,建设四海需新增绿化面积30,761亩。如此大的绿化任务,许昌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在西北林海,记者看到了中峰园林公司栽植的专利产品——丝棉木。一棵棵造型后的丝棉木姿态婀娜,亭亭玉立。中峰园林公司负责人杜林峰介绍,丝棉木是最适合造型的树种之一,公司开发出了专利产品,将十几棵丝棉木嫁接到一起,几年后这些树就会融为一体,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据悉,这些专利树的价格不菲,每棵在万元以上。
不只中峰园林一家,许昌市在四海建设中创新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30余家企业入驻,将四海建设与发展都市生态林业有机结合起来,让绿色产生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在新元大道等廊道的绿化中,也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免地租等政策优惠,由企业对相关路段进行绿化。企业可以进行苗木经营,减轻了财政压力,提升了绿化效果,实现了多赢。
      许昌县林业局局长岳菊敏告诉记者,通过标准化生产、现代产业服务、高科技苗木技术以及经济林采摘相结合的方式,把四海打造成现代新型休闲、观光、游玩园区,既要有对水源地保护的生态功能,还要有融合三产的经济功能,打造集生态回归、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观光休闲生态产业带。
按照“不造无主林,不植无主树”的原则,许昌市加大林权制度改革力度。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造林绿化机制,多策并举,突破造林资金瓶颈,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植树造林新机制。
      许昌把市区以北、长葛以南103平方公里的带状区域,作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示范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探索城乡一体绿化的生态建设模式。推进区共完成绿地面积5941.9公顷,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许昌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组织开展创建绿化模范镇、绿化示范村活动,形成了一批以长葛市水磨河村为代表的集“绿化、美化、香化、靓化”于一体的绿化模范村典型。目前,全市乡镇所在地和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5%和47.6%。
      千树万花香天下
      作为江北最大的花木种植和销售基地,许昌的千树万花可谓愈开愈艳,香满天下。
      “梅开腊月一杯酒,鄢陵蜡梅冠天下。”说到许昌的花木产业,鄢陵蜡梅不可不提。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鄢陵已有1000多年栽培蜡梅的历史。目前鄢陵蜡梅种植达1.7万余亩,被授予“中国蜡梅文化之乡”。
      一枝花带动一座城。鄢陵县走出了一条以花木产业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鄢陵模式”。鄢陵县花卉协会秘书长李新江说,鄢陵是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全县耕地不过100万亩,花木面积就达60万亩,花木品种有2400多个、年产量15亿株(盆),花木专业村122个、从业人员22万人,花木产业销售额高达67亿元。鄢陵县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过渡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
      在鄢陵蜡梅的发源地——柏梁镇的姚家村,鄢陵县花木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树新告诉记者,从宋朝开始,这里就被称为姚家花园,当时养的花就供皇宫使用,现在已经成为花木之都的核心产区。姚家村270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苗木,部分村民还在外承包数千亩土地发展苗木。全村1800多口人,1/3的人专职种花,1/3的人输出种花技术,还有1/3的人做花商承揽绿化工程。
      花农花商花董事,花开花艳花富农。农民从花农起步,越做越大,做到了花商花董事,在花开花落中腰包渐鼓。2015年,鄢陵县花木核心区花农年人均收入已达21670元,比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355元高8315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去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花卉园艺业”,并把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作为全省三大农业产业化集群试点之一。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中国花木第一县”再次展开了腾飞的翅膀。目前,鄢陵县规划建设了15万亩现代名优花木科技园区、30万亩花木产业集群核心区,努力将其打造成百亿元花木产业集聚区。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河南建业集团也看到了花卉市场的巨大潜力,在鄢陵投资投资13亿元建设绿色基地。记者在基地里看到,几千亩智能联栋温室中,各种颜色的鲜切花花开正艳。“与盆花的一次性生产不同,鲜切花利用设备自动温控,可实现一年多次开花。”工作人员介绍说,以玫瑰为例,每株每年能产10~12朵花。除去产量优势,人工成本也降了不少,一个原需6人照看的5000平方米大棚现在只要1个工人。基地可实现年产盆花80万,切花120万支,优质苗木10万株,解决就业岗位5万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业兴而百业旺。常年绿树成荫鲜花飘香造就了鄢陵优美的生态环境,鄢陵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多天,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还是“中国长寿之乡”,在长寿界有“南巴马,北鄢陵”之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鄢陵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后劲、最大的品牌、最大的财富。”在鄢陵人看来,这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王牌”。发展以旅游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特色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
      在鄢陵的带动下,许昌市已形成了以311国道为轴线、鄢陵县—许昌县—魏都区连片发展花卉苗木的格局,面积达到90多万多亩,拥有绿化苗木、盆花盆景、鲜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年产花木22亿株(盆),产值80亿元。
      历史引未来,古都换新貌。花木之乡、森林之城、生态之都,许昌正逐步成为中原城市群中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投资城市、文化深厚的旅游城市。从历史走来的古城许昌再度青春焕发,活力四射,中原崛起的“领头雁”已然凌空而起,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