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鹏履新 河南“77级银行家”渐成一代绝响

15.12.2017  07:27

 

李晓鹏(资料图)

如果放在央企掌门人大换班的背景中,这事算不上特殊;但是,如果纵向看,把它置于河南著名的“77级银行家”群像中去观照,那么,这样的事就别有一番兴味了。

撰文丨周健

河南人李晓鹏履新,接棒唐双宁,新的岗位是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

如果放在央企掌门人大换班的背景中,这事算不上特殊;但是,如果纵向看,把它置于河南著名的“77级银行家”群像中去观照,那么,这样的事就别有一番兴味了。

李晓鹏今年58岁。和他一样,那些已双鬓染霜的同窗伙伴们,如今都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的最后登顶,或继续升迁,或退休,或转换单位——单个人的风景摇曳多姿,而更多人的集体性攀登,场面却蔚为壮观。

和“穷孩子出身”的董文标(现中民投董事长)、于亚利(现交通银行副行长)、张华宇(光大银行副行长)等人一起,40年前,李晓鹏成为原河南省银行学校(现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的一名中专生。计划经济年代,各省市银行干部出现断层,人行总行就在国内几个省份直接投资办起了学校,河南省银行学校便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77级共招生317名,多数来自河南各地,李晓鹏的家,是南阳。

董文标(资料图)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时举国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垂青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因此,当李晓鹏他们毕业后,恰好“派上用场”,被充实到银行系统的各个基层单位。到了1979年,农行与人行分设,更需要人才,这样,他们就又成了“抢手货”。

河南省银行学校“金融黄埔”的声名,自此传开。

时势造英雄。1981年,郑州大学设立金融干部专修班,第一次面对全国招生,81人中,河南人有50人,其中河南省银行学校77级学生又占了近一半。李晓鹏再次出现在其中。

上郑大前,他是人民银行南召县支行的一名会计员。1984年毕业后,他历任工行南阳地区中心支行贷款科副科长,郑州中心支行副行长,郑州分行副行长、行长,河南省分行副行长,四川省分行行长,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工行行长助理兼北京市分行行长,工行副行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等职,直至2014年7月,到招商局集团任总经理、副董事长等职。今年12月12日,接替唐双宁任光大集团董事长。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李晓鹏成功演绎了一个国企干部需要正常走过的上升之路。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荣耀,更多的还是艰辛(职业银行家的一生,平白得就像一个PPT——如有标点,那也只是逗号、顿号。各种文件、会议、数字,统统变成了压缩饼干,将他们的日常喂满)。

他的那些同学,和他相比,职业生涯也并不显得逊色。2008年,当他们在毕业30年后聚会时,学校的统计是,317名学生,除了4人移民国外,其余313人的工作单位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山东、海南、福建、湖北、河南等13个省和直辖市,声名显赫的人有中国农业银行监事会主席车迎新和中国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此外,担任各大银行分行行长、副行长以及总行部门正副职的共36人,有24人是正职。

时间又过去将近10年,这些同窗们的职业生涯开始发生巨大改变:

有些人到任后开始“另谋高就”。如民生银行原行长董文标、民生银行原监事会副主席李怀珍,2014年分别转任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原行长康定选,2010年出任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监事长一职;邓世敏从交行、光大离职后,出任方正集团副总裁兼金融控股集团总裁一职,后来移民澳大利亚,等等。

李怀珍(资料图)

一些人开始退居二线,比如工行河南省分行原行长刘卫星、工行湖北省分行原行长左新亚、农业银行原监事长车迎新、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杨子强(杨于今年4月当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等等。

还有一些人在银行系统内继续坚守,如中国工商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刘瑞霞、交行副行长于亚利、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张华宇、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怀珍、渤海银行总行行长助理兼北京分行行长张庆修,等等。

即将到来2018年,对这些体制内的银行家或银行从业者来说,将是一个门槛,因为,他们之中有不少人都出生于1958年前后。10年前,他们曾在聚会上互相提醒,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一分钱,要实现安全着陆。10年后,“生死挈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信这份同学情将会浓得更加化不开。

假如这一切真的要发生,那么,我们会说,这将会成为河南金融史上的“一代绝响”。

“77级银行家现象”,以及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本土出现的银行界的“郑州现象”(来郑州的股份制银行,来一家,火一家)、“金融豫军”崛起等等,虽然完整记录了河南改革开放40年的金融史,但是,包括李晓鹏、董文标以及年龄相差不大的马蔚华、胡怀邦、李绍禹(后几人不是毕业于河南省银行学校)等人在内,这一代具有开拓精神的河南籍知名银行家的集体出现,仍然标注了河南金融产业发展前所未有的一种高度、一种力量(2012年,在郑州市一次金融论坛上,省金融办孙新雷老师告诉我,当时活跃在中国金融界的河南人,“光在全国省级银行工作具有副行长级别以上的就有133位”)。

“给我一点阳光,我就灿烂”。事实证明,一段时期内,我们缺的不是人,而是平台;我们缺的不是市场,不是创新,而是产生银行家和大金融机构的政策和机制。前两年,我们终于觉醒,在省里的强力推动下,“金融豫军”集体崛起,与历史遥遥呼应。我们也就相信,如果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更多的类似李晓鹏、董文标这样的职业银行家或金融企业家涌现出来。

当然,有人说一个地方的金融业要发展,必须以产业支撑为基础。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问题的关键,其实还在于人——假如我们本土的银行家群体能够继承前辈们的“传统”,多一些吃苦耐劳、凝神聚力;假如我们打造出吸引各种高端金融人才入驻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假如我们放眼世界、发力未来、鼓励创新、促进各种金融业态的繁荣,那么,小确幸的几率还是会增大一些的。

在中国,职业的银行家,需要时间的磨练,需要构建格局,需要有一些家国情怀,更需要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同甘苦、共关切。

因此,我们要向“77级银行家”们致敬!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精神标高。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