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

08.05.2014  15:46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简介

新修南阳县志》一函八册,十二卷首一卷。该志书长 26.8厘米、宽17.3厘米、总厚度为 12厘米,共721个筒子页,三十余万字,宣纸  竖版,木刻印刷,现存南阳市宛城区档案馆。

该志书由当时在南阳文坛、政坛享有盛誉的四进士、六举人、七秀才等17位名儒显要组成强有力的编纂班子,历经5任知县,历时6年,四易其稿,于光绪三十年(1904)刊刻问世。据资料介绍,光绪34年间河南全省新修县志不足15部,南阳县志是其一,因其编纂质量较高,后被1931—1942年间编修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收录其中。

1、主要编纂人员与县志编纂概况

监修: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原河南巡抚于荫霖。于荫霖(1838—1904),字次棠,又字樾亭 ,室园名为“悚斋”。吉林伯都讷厅太平川(今榆树市黑林镇)人,咸丰九年(1859年)已未科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荆宜施道、广东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福建台湾布政使、安徽布政使、湖北巡抚,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河南巡抚,卸任后寓居南阳,应邀监修南阳县志。于公为通审书稿、厘正讹舛、且刊且改而呕心沥血,于光绪三十年(1904)病卒于南阳寓邸,清廷追封其为地方巡抚加三级、头品顶戴并在国史馆立传。

于荫霖有《于中丞遗书》十二卷(《悚斋奏议》、《悚斋日记》、《悚斋诗存》等)行世。《清史稿》有于荫霖传,其人物条目入编《中国近代史词典》(1982年版)等多部辞书。 

监定:赐进士出身五品卿衔原刑部主事孙葆田。孙葆田(1839~1911),字佩南,山东荣成埠柳不夜村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刑部主事。光绪八年(1882)改任安徽宿松知县。光绪十一年(1885),调任合肥知县。孙葆田为人刚直不阿,为官廉政爱民,有“包龙图复出”之美誉,其目睹官场昏暗,遂“引疾”辞官,专事学问,历主山东尚志书院、河南大梁书院。山东巡抚李秉衡上疏陈其学行,清廷赐予五品卿衔。曾两度总纂《山东通志》,至宣统二年(1910)成书百余卷。未及刊印,于宣统三年(1911) 病卒于潍县。著有《孟子编略》、《校经室文集》等。

光绪25年(1899),孙葆田应南阳知县潘守廉之邀,为《南阳县志》监定,孙葆田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编志经验,纂定体例、统筹书稿、精心指导,使这部《新修南阳县志》问世后成为近代地方史志中的佳作。

总纂:赐同进士出身四品衔在任候补直隶州南阳县知县潘守廉。潘守廉(1845-1939),字洁泉,号对凫居士。山东微山县马坡镇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署南阳知县、邓州知州,二十七年、二十九年(1901、1903)又两次复任南阳知县。辛亥革命后,退居天津。他喜好收藏、著述,擅诗词。在河南任官期间,曾著《载桑问答》、《桑蚕要求》、《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等。民国以后,在天津编著《济宁直隶州续志》、《二十四孝图说并诗》、《净土清钟》等,以《作新末议》行世。

潘守廉初任南阳知县时,鉴于南阳县志失修且二百余年的旧刻漫漶不可卒读,加之疆域变化,遂设局重修。潘君一方面访贤纳士、延聘学者,一方面筹资遣人,东赴上海、南下汉口购回大批参考资料,为编修南阳县志奠定坚实基础。期间潘君曾先后两次调任他县任职,但其始终挂怀南阳修志之事,以信函书札方式协调修志事。当其第三次再任南阳知县时,力排当时因庚子变乱、土匪肆扰、民教之争等时局困扰,锐意竞其事,终使该志告成。

分纂:赐同进士出身江西福安县知县南阳人张鳯岡、拣选知县南阳人乔景濂、大挑教职夏邑教谕南阳人任学椿、河工县丞山东人潘矩健、大挑教职蘭仪训导南阳人魏廷鑑、八旗官学教习优贡生南阳人雷履堂、举人南阳人张嘉谋。这些当时名甲一方的学者与诸位知名秀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或引经据典、资考证期,或采获旧闻、推表山川,合力编纂出了一部涉年较久远,分类较明晰,内容较翔实的一县之全书。

2、南阳县志简要评介

据资料介绍:(南阳)县故无志,明万历中,知县成逊与教谕宋昂创为之。邑人方九功(万历十七年进士,南阳县人,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称其事核体简。清康熙三十年,知县张光祖,因前令李本深所纂旧志,以属诸生宋景愈等,重共搜辑,成书六卷,书颇疏陋。自是以后,无赓续为之者。同治十三年,吴若烺知县事,始与教授宋君合议重修,甫开局而吴君去。迄光绪二十五年,知县潘公守廉复设局重修,历时6载,成书十二卷首一卷,名为《新修南阳县志》,书稿呈报时任河南巡抚贵阳陈夔龙,陈公披览是书,叹其深稽详考、用力宏深、文章尔雅、斐然可观,欣然为之序,于光绪三十年刊刻问世。

新修南阳县志》体例较为规范,编排较为严谨,其中“前序后跋”对该书的编纂背景、成书经过记述的颇为清楚,是一部难得的善本地情史料书。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记载:《新修南阳县志》以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标准,全书大抵集故书而成,一一注明来历,极合著述之法,堪称苦心经营之作。

新修南阳县志》第一册为舆图,除序言、凡例、目次外,另有县境区划和衙署图40余幅。其中县境全图与分保地图,不仅制图精美,而且按方定丈定里之清晰、准确难能可贵,对全县的四至八到、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寺庙道观、驿站集镇、大小村庄、官道、便道、渡口均一一标注,是研究全县区划沿革、地名变迁不可多得的参考史料。另外所附南阳城图、四关图、县署图、学宫图、试院图、学堂图、仓储图等对南阳的梅花古城布局、各级衙署、兵营、寺观、街道等都标示的非常清楚,是今人了解南阳古城全貌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

第二至第八册为卷一至卷十二,分别为沿革、疆域、建置、职官、田赋、学校、祠祀、兵防、沟渠、艺文、人物、杂记,计十二纲三十九目,全方位的记述了南阳县自远古至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生、发展、变化情况,包含着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史料。

例如田赋志记述的每丁摊派赋税银两的计量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的14位数,即两、钱、分、厘、毫、丝、忽、微、纖、沙、尘、埃、渺(原字为“”右边加“”)、漠、灰(原字为“”下边一个“”);每户或每丁应纳地亩税竟计量到十万分之一亩,即亩、分、厘、毫、丝、忽;诸多名目的土地分别划分为四类十二等,即金地、银地、铜地、铁地,每类又细划为上中下三等。由于徭役、税赋都是以人口、地亩数为计算基数,民众负担又与税制、税目密切相关,因此田赋志对各个时期的人口、土地数量,税制、税目既有概述又有详记,客观反映了各个朝代开国之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逐渐加重税赋,直至民众不堪重负而逃亡或生变的规律。

又如兵防志以详远略近笔法,简记周幽王至秦二世时期的兵事,详述汉初至清季发生在南阳及周边的战事,巧妙论证了兵防志开篇“南阳古兵重,天下有事,受祸最烈,至明季至极矣。”(因避讳清统治者,故说“至明季至极”,实际上该志对清末太平军、义和团在南阳及周边的活动记述颇详)的观点,客观反映了南阳自古为中原冲要、兵家必争之地。该志不仅直记历代兵事,而且还较为详细的记述了与之相关的兵防、屯卫、驿站、保甲情况,对军事机构的官吏指数、兵员数量,修筑的防御寨圩、团练成立及管理机制、乃至一天杀数十人的整饬手段,驿站的沿革、设置数量、方位、相互距离、官吏及马匹配置等都有详细记载,更为可贵的就连地方官吏苦于迎来送往也都详加叙述,比如记述知县李本泽在编纂县志驿站篇时,李知县想起“南来一差,马非数十匹则百匹,北来一差,马非百匹则数十匹,事非报捷则紧急军情,官非王公大人则官长部属,或日至或夜至或日夜数至......是差繁如雨,知县变隶人......”时,不禁舐笔泪下。

 

 

总之,《新修南阳县志》的十志二表一舆图,静心细览,篇篇都有引人入胜处,章章都有鲜为人知事。由于清光绪时期,南阳县的疆域涵盖现在的南阳中心城区和整个宛城区、卧龙区及社旗、方城、南召三县的部分乡镇,因此,《新修南阳县志》所记载的历史信息对这些地方的编史修志、学术研究、历史文化开发传承、工作查考均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