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成为医疗领域新的探索模式

24.12.2014  11:00

  中国企业医院协会主任委员金永成、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王宏志、中信医疗医院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陈一、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咨询服务合伙人邢立萍,分享了各自的思考、实践与总结。

  “混合所有制”作为一个新的探索形势进入医疗领域。

  到2014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疗机构的制度类型正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混合所有制、公立医院改制、国有企业医院改制、公私合作机制、特许经营等新制度探索纷纷出现。尽管公立医院仍然一家独大,但格局已在逐渐变化。

  这种格局的变化,也是在新医改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演变而来。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当中就已经明确的内容。在此后新医改的推进过程中,社会资本办医始终是改革的方向。但仔细观察,每个阶段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随着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医疗资源的紧缺,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一直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例如康复、护理、产科、儿科、精神卫生等领域,并出台众多支持和鼓励政策。

  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受到人才和医保两项关键因素的制约,社会资本在举办和运营上述医疗机构的过程中往往并不顺利。而且,这些领域的医疗机构大多规模较小,无法与强大的公立医院展开竞争,更不足以改变医疗服务市场的格局。

  另一方面,公立医疗资源丰富,但碍于体制的束缚难以充分发挥出最大效能。而且政府的财政投入在数量庞大的公立医院当中只能维持相当低的比例;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中,大量“断奶”的企业医院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面临着运营发展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发挥公有与民营各自特长的合作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讨论和实践中,国家政策更是对此给予了及时充分的肯定。

  2013年10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部分开篇即提出,“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改制试点;国家确定部分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

  随后,凤凰医疗、华润医疗、中信医疗、北大医疗等众多参与公立医院、企业医院改制的医疗集团,陆续进入公众的视野。特别是集中在北京地区参与企业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凤凰医疗集团成功在香港上市,更是给整个市场一个强心剂。

  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也开始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准备参与到公有医疗机构的改制当中。达成与中信医疗的合作后,华夏医疗[0.00%]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国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就曾谈到未来有参与公立医院的计划。

  进入2014年之后,“混合所有制”作为一个新的探索形势进入医疗领域。广州中山、湖南湘雅、徐州第三人民医院、海南省肿瘤医院等,先后开始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探索。年末,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北大国际医院的开业,则让整个混合所有制办医上了新的台阶。

  可以看到,公有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正发展成一种强劲的趋势。而与以往社会办医不同的是,“改制”或“混合”而来的医疗机构在服务理念、运营模式、区域影响等方面,都在对传统的医疗格局形成挑战。

  不过作为新的改革领域,仍需要政策上的进一步完善和支持。

  以国有企业医院改制为例,“国家应该总结过去企业医院改革改制的经验和问题,出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政策来推动进一步改革。”金永成认为,“国家医改部门应该明确央企国企办医是社会资本办医,而国资委应该出台指导意见,理顺国企、企业医院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