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遍地文物:百姓家盖猪圈的砖都是宋代的
这座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古城,紧邻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的渠首城市。2005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丹江口库区文物抢救发掘工程。之后,全国各地文物单位、考古人员奔赴南阳,对这片楚汉文化古地之下的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
2013年8月,南阳市淅川县淹没区的116处文物点的发掘工作完成,5万余件文物出土面世。
如何安放这些历史“记忆”,给南阳以后的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站在仓房镇沿江村岸边,满眼绿水,目光企及的水面边缘,有几条起伏、断续的暗线。李聪说,那便是掩埋着文物的一座座小山。
从2005年开始,淅川县文物研究所所长李聪去过那些山头无数次,每次最少待两三个月。和许多从全国各地奔赴淅川的考古队员一样,李聪的工作是在南水北调通水前,将库区有价值的地下文物发掘出来。
经过半个小时轮渡,便可到达小山,“水又涨上了不少。”李聪指着水边,一道像山脊一样的土梁从岸上延伸至水下,“那是一个楚墓墓坑的边缘,出土了很多陶器。”
普查
考古人员调查时,发现老百姓家里盖猪圈的砖都是宋代的
李聪把考古人员在淅川的文物发掘比喻成一场历时8年的赛跑,“和工程赛跑,和自然环境赛跑,和盗墓贼赛跑。你一慢,水上来了,东西就有可能发掘不出来,或者被人偷走。”
2003年至2004年,国家文物局对丹江口库区172米淹没线以下区域进行文物普查,共统计文物点169处,确认有价值的文物发掘点116处,占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发掘点总量的近一半。
南阳市文物局局长赫玉建能体会到李聪的紧张感。事实上,为了这场赛跑,基层的考古单位对南阳地域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开始得更早。
“2003年以前,南水北调的路线还未确定,但丹江口水库建设时,作为库区的淅川就是一个主要的淹没区,淹没面积大。而这个地方自古便是文物重地,水起水落都对文物保护影响巨大。”赫玉建回忆,对淅川的提前普查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是丹江口水库的建设时期,著名的王子午鼎就在那时被发现。”赫玉建回忆,当时人们的文保意识薄弱,考古人员调查时,发现老百姓家里盖猪圈的砖都是宋代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淅川的地下文物确实丰富。”
而消失的“龙城之谜”,至今仍是考古学界的遗憾。
根据淅川县有关史料记载,位于该县李官桥镇外四五里地,有座土城墙,四四方方围起来,能显出城的轮廓,当地老百姓把这里叫“龙城”。专家分析,春秋时楚国建都丹阳,就在淅川,很可能就是龙城。
1973年水库蓄水,龙城被淹没于水下。此后几年,淅川遭遇两次大旱,24座楚墓在当时被发掘出来,轰动全国。“龙城”的城墙也在那一时期两度露出水面,引得考古人员隔水相望。
“现在人们文保意识强了,政策、技术都支持,不应该让这样的遗憾再发生了。”赫玉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