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绿色发展引领经济转型 西峡:生态移民赢得群众福祉

09.06.2015  10:20

 

淅川:绿色发展引领经济转型
西峡:生态移民赢得群众福祉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特约记者  杨振辉  高帆

  近期,淅川县福森集团年产60万吨功能饮料生产车间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忙碌运转。依托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优势,采用生态零污染GAP原材料种植方法、90℃临界萃取技术等先进科技生产的不伤胃草本凉茶“福森源”,刚上市便供不应求。

福森集团原是一家制药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盈利能力明显改善,经营效益不断向好。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中线工程通水后,国家对生态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淅川保水质、保生态、保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新常态,淅川怎么办?

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找准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创新研发为动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淅川县县长赵鹏说。

  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实行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淅铝集团关闭高耗能的矿热炉和电解铝生产线,上马的彩铝板、彩铝瓦项目建成投产,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跻身全国 民营 企业500强。恒电科技、富星光电、铭鼎精铸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相继建成,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淅减公司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等在北京设立减震器理论研究中心,并建成国内一流的 河南 省汽车减震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博士后研发 基地 ,自行研发的高速列车减震器已通过南车集团评审,生产的高档轿车减震器与奔驰汽车配套。贵族旋压件制造公司自主研发的旋压皮带轮,技术水平国内遥遥领先,产品畅销俄罗斯和欧盟。

壮大“骨干”和“龙头”,推进低成本扩张,裂变式发展,助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淅减公司继收购温州德尔福减振器公司后,又与浙江三花等3家企业达成收购意向。并引领带动75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园区,行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福森集团已从单一制药企业发展成为多元化综合性企业,其生产的双黄连口服液占据国内市场销量半壁江山,双黄连注射液系全国独家研发生产。  除依靠自身力量外,淅川还“借梯上楼”,  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在 扶持 政策、企业融资、税收奖励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促使“高富帅”项目不断涌现。北京佳莲集团投资100亿元的世界水博园、北京国电中兴公司投资30亿元的光伏发电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淅川,新常态下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出无限生机,农业发展也“”出无限风光。福森集团、海亮集团、亿隆集团、烨锋国际等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基地,连农户,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和标准化农业。

  2012年以来,县财政共投入财政扶持资金4600余万元,支持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发展特色产业。如今,65家企业投资生态产业,发展软籽石榴、茶叶、金银花、薄壳核桃等26万亩,初步实现了“政府要绿、企业得益、群众致富”目标。随着产业链条的拉长和效益的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正成为淅川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打造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龙头为统领,创建渠首、香严寺等‘五景联创’5A级景区,建设渠首旅游圈。”赵鹏介绍,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

  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成就新气象。今年一季度,淅川县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实现生产总值48.9亿元,同比增长8%。丹江口水库水质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库区水质持续稳定在二类优质饮用水标准,符合南水北调调水标准。

 

  西峡:生态移民赢得群众福祉

 

本报讯  (特约记者  杨文甫  封德)整齐划一的欧式别墅,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面,商品琳琅满目的便民超市,鲜花点缀、蜂飞蝶舞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成群结队尽情地扭着秧歌……日前,西峡县桑坪镇岭岗生态移民新村里,一片欢声笑语。

  像岭岗村这样的生态移民新村,在西峡县就有50多处,安置群众达2.3万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该县着眼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同步优化,把生态移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让祖祖辈辈“蜗居”在深山老林里的“零星户”搬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

  为把移民新村建成精品工程,西峡县六年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8760万元,捆绑使用,集中解决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在军马河鱼库移民新村建设中,农业部门投资建设5个大型沼气池,52户搬迁户用上了清洁能源;教体局修建了3个健身游园,建起一所标准化村级幼儿园;公路局硬化道路1500米;水利部门解决了4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文化局配套了新农村书屋……在该县重阳镇生态移民安置点,记者看到,按照农产品交易市场标准设计的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楼统一设计为门面商铺,二、三楼为住房,造型独特,简洁大方。街道两旁的路灯、垃圾箱、下水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俺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没啥两样,就医、孩子上学、交通条件都很方便,不仅用的是燃气灶,吃的是自来水,而且出门就有超市和休闲广场。”  刚刚从距集镇近20公里的黄沙村搬入桑坪镇阳光小区的冯国东深有感触。

  西峡县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搬迁户创业增收的优惠政策,对自愿开办庭院工业、养殖业及三产服务业的,给予资金扶持或土地支持。  家住米坪镇赶仗村的农民贾振华是村里第一个靠种植香菇致富的“经济能人”,去年他在五里桥镇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承包了8个大棚,雇了30多名农民,发展香菇3万多袋,收入10多万元,由当初的“香菇王”变成了“农民老板”。双龙镇化山村是龙潭沟景区所在地,该村农家宾馆总数达150多家,成为西峡旅游接待服务的特色品牌。龙潭山庄第33号农家宾馆主人符石乐就是其中的一位。符石乐一家原来住在距离公路5公里的大山深处,随着该村旅游开发的升温,他也跟着下了山,把房子建在311国道旁,摸索着办起了农家宾馆,经过几年的打拼,现在符石乐的资产已超过60万元。 

力争在三年内森林覆盖率超过80%,争创全国生态县,让京津冀人民的‘水窖’更安全,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这是西峡人对京津人民和后世子孙的郑重承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和长江防护林区,西峡县坚持不懈地实施天然林禁伐、生态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三大工程。近四年来,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73.7万亩,完成通道绿化220公里、2.07万亩。

在石界河乡幸福苑小区,记者见到了搬迁户李晓军。李晓军原来居住的杨盘村是一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带,前年的特大洪灾后,他家随全村20多户深山零星户搬迁到乡移民小区。现在他还在乡里规划的标准化香菇示范场种了1万袋香菇,按照目前的行情,仅种香菇一项纯收入就在6万元以上。李晓军说:“为了保持水土,我们全家下了山。老家的山上山下都种上了公益林和经济林,一方面为国家做了贡献,一方面也提高了经济收入。

如今的西峡,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想想山上的苦,看看今天的甜,连做梦都在笑……”刚刚入住丹水镇菊潭新村的衡玉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