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守护美丽家园创造生态财富

02.09.2014  13:17
      淅川县厚坡镇柴沟移民村村民王宝琴的农用三轮车上,装满了刚从地里收回来的新花生,她来不及往家赶就风风火火地把车开到了村里的养殖小区,因为那里还有50多头牛等着她给备料。

      39岁的王宝琴搬迁前和丈夫在丹江边靠打渔养鱼为生,搬迁后村里利用移民帮扶资金建起了养殖小区,并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养殖项目、学习养殖技术,村民只要选定好养殖项目,每年缴纳一定的资金便可直接入驻,她说自己正是看到这一便利条件,才大胆养了50多头牛。

      目前,柴沟村的养殖小区共入栏乳鸽2万对、羊2000只、牛600多头。

      8月21日,在淅川县上集镇竹元村皇冠蓝孔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志波告诉记者:“我们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努力实现孔雀的孵化、养殖、销售等一条龙,把孔雀养殖做成一个产业,并在养殖场周边栽植软籽石榴,把基地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带动当地农民一起致富。”

      作为全国移民安置大县。上世纪因为修建丹江口水库,淅川曾先后动迁20.2万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淅川县再次搬迁16.5万人,其中县内安置1.9万人。连同上世纪后靠安置移民,目前全县共安置有新老移民近10万人。

      为帮扶移民致富,该县财政设立移民后续发展基金,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促进移民新村完善提升环境。

      移民暖了心、定了根之后,创业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淅川县因势利导,找准经济发展与水质保护的结合点,引导移民群众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了“水清民富”的梦想。

      2012年年初,淅川县大胆创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发展茶叶、金银花、竹柳等生态产业。同时,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向移民村倾斜,鼓励引导企业在移民区建公司、建基地,带动移民创业致富。

      仅一年多时间,就有50多家企业到淅川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产业。移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不仅每年有租金收入,他们还到龙头企业的产业基地当工人,每月能从企业里挣到一两千元的工资。

      去年以来,淅川县移民乡镇已兴建2000亩以上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42个,有50多家大型企业先后进驻移民村办厂兴业,20多家公司与移民村签订了村企共建协议并投资兴业,14家企业在移民村中延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