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后顾之忧让农民放心进城

05.08.2014  13:17
      国务院公布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媒体近日报道,部分农民不愿取消农业户口,认为农业户口有优势,而在城市工作不稳定。

      部分农民不愿取消农业户口,这一现象似乎颇出人意料,因为长期以来,农业、非农户口的区别被认为是造就不公平的城乡壁垒。当冲破壁垒的重要一步刚刚跨出去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农民执着坚守?

      据媒体的实地调查,农民工不愿在城里“安家”的关键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农民可享受各项国家补贴政策。此外,近一半农民工表示不想放弃土地和农民身份,担心转变为城镇户口后会失去原有的土地。“进城生活成本高”、“买不起房”、“没有稳定工作”、“无法在城市立足”、“农村生活安逸”、“进城后社保、子女教育的问题难以解决”等也是部分农民难舍农业户口的原因。

      这些原因初看起来十分庞杂,其实稍一梳理就可发现,部分农民之所以要坚守农业户口,无非缘于两种考量:一是对现为农民所得到的一些权益不愿放弃,二是对未来成为统一的“居民”之后工作、生活的担忧。

      众所周知,在现行政策框架之下,法律赋予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而在农民转换身份之后,这些权益是否还会存在?如果农民愿意放弃,又会得到怎样的补偿?类似的顾虑,无疑是广大农民在一个决定自己切身利益的变革面前真实的思考。毕竟,对他们来说,被称为农民还是居民并不是一个绝顶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自己从变革之中将会得到什么又将失去什么,只有得大于失,他们才会给予真诚的欢迎。

      农民的这一顾虑其实在政策设计者预想之内。国务院的意见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户的用益物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利”,“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依法”、“自愿”、“有偿”,在进城落户农民是否退出“三权”的问题上,这是国务院已然明确的三大原则。此种情势之下,农民还在担心什么?根据以往的经验,与其批评农民的担心纯属多余,实不如研究怎样才能让国务院确定的原则不在各地实践中走样。

      当农民觉得退出“三权”得大于失时,农业户口、农民身份将不再值得留恋,其进入城市的脚步会明显加快,但新的不确定感可能又会袭来:将要栖身的城市是否会容纳自己?作为新进入的“居民”,能否和其他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的权利?

      如果说消除农民关于“三权”的顾虑,需要的是根据国务院的意见,在试点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制度安排,那么面对农民进城之后的担忧,则只有一个办法,即彻底清理以往城乡壁垒所留下的遗迹,让每一个居民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未来不再有农业户口,不再有农民身份,这样的变革让人振奋,但应该清醒的是,在称呼的改变之后,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据测算,一个农民工市民化,政府若要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下降,相应需要增加支出12.9万元。即将慷慨张开怀抱欢迎数百万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不能不为此做好周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