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赵海鹏博士发现蛙类新种:栾川林蛙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首席记者周斌 通讯员李亚丹 文图
近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赵海鹏博士撰写的文章《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Rana from Henan,central China (Anura, Ranidae)》,在最新一期的学术杂志ZooKeys上正式发表。该文介绍了蛙类新种――栾川林蛙Rana luanchuanensis Zhao & Yuan, sp. n.。
2013年,赵海鹏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期间,获悉该所博士生杨军校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林蛙属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时,所构建的演化树明确显示,所用2007年采集于栾川庙子镇的林蛙为一新支系,更与中国林蛙R. chensinensis分歧明显且不属于同一种组。随后,鉴于新支系林蛙标本保存不甚规范,无法理想开展的形态学研究,赵海鹏和助手、动物学野外考察爱好者王瑞良先生随后根据该样品记录信息多次来到栾川境内开展调查采集,并向当地村民了解情况。
赵海鹏在栾川境内开展的调查采集,获取了更多该新支系林蛙的标本并提取相关基因,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层面把新种林蛙和同属同种组的其它林蛙进行了全面比较,结论为新支系林蛙和现有记载的林蛙属尤其同种组的种类有明显且稳定的形态学差异,遗传距离达到种间差异,最终确定其为新种。
此前文献记载伏牛山区分布的林蛙均为中国林蛙,二者区别明显:同为性成熟个体,新种明显小于中国林蛙;新种腹部股部内侧绛红,中国林蛙同样部位呈明显黄色。因采集地在栾川,赵海鹏将其命名为栾川林蛙。
栾川林蛙的发现,丰富了河南脊椎动物尤其是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加深了人们对河南的动物特别是两栖动物(通常所说的蛙、蟾蜍等属此)的了解,可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供相关部门在制定生物多样性或环境保护策略或规划的时候作参考。
本工作由赵海鹏博士主持的河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横向合作项目“部分两栖爬行类物种DNA 条形码及其揭示的隐存生物多样性、系统进化探究(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31090252)”经费支持,本文系DNA 条形码技术揭示隐存生物多样性的应用成果。
据悉,ZooKeys(《动物之谜》)系动物学类专业学术杂志,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在保加利亚印刷出版。
【责任编辑:宋月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