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智力演绎精彩蝶变

17.11.2014  11:34
  □本报记者冯芸

      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点项目提供建议咨询,引进全球性跨国企业,筹建郑州航空大都市发展研究院……全球航空经济第一人约翰·卡萨达履新郑州航空港区首席顾问仅半年,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履职报告”。

      卡萨达来豫是我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一个缩影。11月15日,来自省外国专家局的数字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省先后引进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管理专家5000多人。

      引智——高端“洋专家”会聚中原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省实施三大国家战略,建设产业集聚区,急需人才智力支持,“引智借脑”已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瞄准高端和紧缺人才,我省持续实施农业、工业、生态、民生四大引智工程,同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启动“国际人才合作项目资助计划”。

      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着眼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2013年,我省启动“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资助计划”,拟用5年时间选派100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出国(境)学习。目前已资助42人。

      同时,为加快引智成果产业进程,我省已建成9个国家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36家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并形成了一批精品示范基地。

      借脑——助推河南经济转型发展

      广阔的事业空间、浓厚的重才氛围和灵活的人才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会聚中原,成为推动我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生力军。

      上世纪90年代,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培育出的小麦品种亩产不足700斤。通过与30多个国家、130多名外国专家的合作,培育出“国审豫麦66”、“国审兰考矮早八”、“兰考198”等一系列超级小麦品种。其中,“兰考矮早八”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年增产小麦7.5亿公斤。

      郑州机械研究所邀请乌克兰焊接研究所专家,解决了PDC(聚晶金刚石复合片)焊接技术的瓶颈难题,一举实现了行业领跑。如今,PDC焊料已成为该所支柱产品之一,年产值4个多亿,且每年仍以40%的速度增长。

      一大批“接地气”的引智项目更是在全省遍地开花,为农民带来更多实惠。在封丘县,树莓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亩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范县引进稻鸭共作技术,水稻种植面积由原来的7000亩增加到5万多亩,年产有机大米1.2万吨、有机鸭40多万只,年增收8000多万元。(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建制——撑起持续发展大平台

      2014年5月,我省首届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项目对接洽谈会亮相第八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短短两三个小时之内,就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9项,现场签约4项。

      对接洽谈会火爆的背后,是我省对人才的孜孜追求。我省正在积极探索创建新载体、搭建大平台,以更大的魄力、更强的力度引进更多国外高端人才。

      日前,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已获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即将挂牌成立。

      试验区将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重点进行三项引智试验工作:开展外国人才来引智试验区工作统一归口管理试验,建设顺畅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开展高层次外国人才来引智试验区创新创业和交流合作试验,建设高层次外国人才积聚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政策机制试验,建设内陆地区人才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推动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为郑州航空港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国外人才和智力支撑。

      广开纳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我省正在努力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来豫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