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加大精准扶贫力度 挖掘"金点子"甩掉"穷帽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积极建立推进集中扶贫对象、集中扶贫资金和集中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突出问题的工作机制——
阅读提示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海南省通过不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探索出一条切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海南通过给贫困户建档立卡,寻找贫困原因,定点消灭贫困;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防止返贫。海南通过“能人”示范,带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并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制”脱贫产业、综合推进整村开发;借助社会各方合力,才能从“单打独斗”到“握拳出击”。海南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工作,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扶贫局面
“拔穷根”先要“摸准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省以“大扶贫”格局,积极建立推进集中扶贫对象、集中扶贫资金和集中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突出问题的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使一座座村庄甩掉“穷帽子”,让一个个村民奔向小康路。
截至2014年,海南省贫困人口总数相比2011年减少了20.7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4.6%下降到10.2%,共有26.84亿元各类扶贫资金落到实处。
2014年6月,海南省扶贫办要求各市县加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从全省560万农民中找出贫困人口,为精准扶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海南成立了由省、市(县)、乡(镇)三级400多人组成的建档立卡工作队伍,投入700多万元,识别贫困村600个、贫困户15.44万户、贫困人口63.6万人,基本完成贫困人口的信息采集录入。
为了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人”,海南省各地想尽办法。在定安县,实行“报—查—评—审—批”5项工作程序。在驻村工作组宣传政策的基础上,先由农户填写申请书,然后由工作组进村入户进行调查摸底,再成立村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和排序,最后经由村小组、村委会、乡镇、县4级审核并公示。
在遴选贫困户时,定安县通过入户调查,查看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劳动力、劳动观念、疾病、经济来源等,摸清贫困原因,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做好准备。
经过登记造册,定安县贫困人口的数量、收入来源、月均基本生活开支等一系列基础指标一一在列,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等致贫原因也一目了然。
“建档立卡、建扶贫信息系统,虽然工作量比较大,成本比较高,但相对于提高扶贫开发效益而言,这些投入值得。”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说,要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然后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稳定脱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的贫困原因不同,我们只有找出病症,才能定点消灭贫困。”
发挥“能人”带动效应
在海南,不少贫困群众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们考察好了扶贫项目,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了设备、种苗,他们却不肯干。”屯昌县扶贫办主任王健告诉记者,不亲眼见到收益,很多贫困群众宁愿坐等,也不愿意试一试。
这种现象不仅屯昌县独有,海南许多市县的贫困群众都“怕”做事。为了带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定安县通过发挥“能人”效应,带动贫困户发展。
定安县龙湖镇桐树村村支书陈宁前些年靠养殖黑山羊发了家,作为党员干部,陈宁一直想通过这条路子为当地贫困群众带来收益。
2013年12月,陈宁组织成立了天堂山黑山羊饲养专业合作社,“刚开始大家都怕赔钱,只有7个社员参加,但后来随着前期参与社员生活的改善,加入的人越来越多。”陈宁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建设羊舍32间,种植牧草70亩,帮助22户贫困户发展养羊产业,有的贫困户年收入已达到10多万元。“我们力争在2年后达到饲养母羊800只的目标,带动更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发展养羊业。”陈宁说。
“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以小农户形成大规模、建设产业链、扩大扶持覆盖面’的发展思路,打造黑山羊饲养特色产业。我们县扶贫办协调组织科技局、农业局、畜牧局等部门在村里举办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培训班,给有需求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效果非常好。”海南省定安县扶贫办主任许雄告诉记者。
在定安县,“能人”带动效应发挥充分。用县委书记陈军的说法,“党员干部本身就是‘能人’,要深入基层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定安县开展了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活动。记者在《2015年定安县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安排表》上看到,每个乡镇都有帮扶对象,帮扶对象所在村、致贫原因、家庭人口、2014年可支配收入、帮扶措施、帮扶人姓名等一清二楚,而且今年底将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再次进行摸底,检查实际帮扶效果。
综合推进整村开发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田圮、岸节2村位于海南中南部,因地处内陆不临海,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
走进村庄,只见乡道两侧都是凌乱的茅草屋,一间小卖部就能为全村人提供生活所需,村民们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进进出出。
在这样的山区村庄,村民们只能依靠种植橡胶槟榔等经济作物维持生活,但由于销售渠道狭窄,导致村民整体收入较低。
该县扶贫办为这里的贫困群众选择了发展道路——低碳农艺经济与高端乡村旅游度假相结合模式,并依据六弓乡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全乡改造。一期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和建立低碳农业与农艺经济示范体系为主,带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二期以完善全乡产业体系为目标,通过低碳农业引导旅游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发展,实现项目整体经济平衡。
在村庄建设过程中,该县扶贫办提出“地域管理+农业振兴+投资兴业”的发展理念,由企业运筹组织协助政府带领农民,同时作为上下协调的中间角色,共同推进农村发展,并适当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农村产业引向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轨道,带动农艺经济推广,促进农业振兴,让田圮、岸节2村从传统的农业村庄向城镇化背景下的美好乡村转变,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2012年至今,田圮、岸节2村已基本完成新农村住宅建筑48栋、42户村民返迁至新房中。目前,2村正在抓紧规划沿街商铺、民宿酒店、绿色学校等公共设施,并利用村庄周边的农田进行种植,完善新农村产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和增收途径。
积极培训脱贫技能
9月中旬,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他们从五指山、保亭、白沙等市县来参加由海南省扶贫办组织的农村剩余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听铁匠村的故事,是其中一课。
既要扶贫,也要扶智、还要扶志,海南省扶贫办在传统的扶贫路子上不断拓宽思路,除在各市县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春蕾工程等培训外,还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海南省商业学校合作开展雨露计划,开设职业中专班及短期引导性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学子就业。
海南省商业学校于2010年至今,共培训了580名雨露计划学历教育班的学生。目前,该校2010、2011、2012级雨露计划学历班的学生主要在上海、广东、福建、江苏及海南等地就业。受训后的学生专业基础技能扎实,深受企业欢迎,个别学生月薪达到7000多元。
“量身定制”特色产业
在白沙县的罗帅村、儋州市的力乍村、琼中县的什寒村等,旅游产业都成为脱贫的路子。
如今,说起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游览过的游客大都会竖起大拇指。事实上,包括什寒村在内的多条精品乡村游线路,都是在扶贫开发的基础上建起来的。从2011年开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投入至少8000万元,围绕红色文化、黎苗风情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度假养生等主题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帮助1605人实现脱贫,占全县脱贫人数的30%。
旅游产业扶贫的成功,只是海南省推动产业扶贫的一部分。结合各地区实际,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已逐渐成为帮助贫困群众致富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各市县不同情况来布局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如在山区重点开发以热带经济作物、水果为主的种植业,丘陵地区则开展养殖业等等。”吴井光认为,帮扶对象要精准,帮扶措施也要精准,一条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制”的发展路子,不仅能助其脱贫,还能夯实当地的产业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屯昌县兴诗村颇有名气的山岭兔养殖基地,带动了30余名村民开展养殖。在村党支部书记刘书监看来,这里更像是个学校。“不少周边的村民前来取经,我们培养出来的养殖专业户,都把‘穷帽子’甩掉了。”刘书监说。
定安县龙门镇石坡村由于地质地貌原因,只适合种植橡胶、槟榔,近年来,橡胶价格极低,当地群众收入锐减。定安县扶贫办就扶持农户在林下发展养鸡业,如今,这里遍地可以看到富硒鸡。
石坡村村支书莫家忠执意要带记者到村里看看:“去年扶贫办整村推进帮助我们脱贫,为村里硬化道路、搭建戏台、修建体育娱乐设施。你看村里现在有多少人在建新房啊,靠着政府帮扶,村民勤劳养鸡,现在日子可红火啦!”
各界齐力扶贫帮困
海南省万宁市是槟榔生产加工聚集地。“我们的扶贫需要更多的慈善家、企业家参与,与政府共同关注贫困群众的发展。”万宁市扶贫办主任吴亚和告诉记者。
万宁市三更罗镇加苗村的村民们以种植槟榔为主要经济来源。“然而,仅仅种植槟榔不能让群众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还要发展槟榔加工业。”吴亚和说。
但是,当地群众并没有大量资金来建设槟榔加工厂。在市扶贫办的协调联系下,万宁市槟榔生产加工大户耗资100多万元为加苗村建设了一座槟榔加工厂。“这能为当地群众在槟榔产季增加5000多元收入。”加苗村村支书盘其春告诉记者。
在相邻的苗八村,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陈文清自掏腰包,带领全村人摆脱贫困。
“以前,全村人连喝水都得不到保障,村民们晚上都去山中抢水。而且村中全是土路泥路,晴天满眼灰,雨天一身泥。”富起来的陈文清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村中落后的面貌。陈文清带动村民修建村中道路,同时发动村民们找水源。2004年年底,该村第一条水泥路建成,2005年年底,村里建成了拦水坝进行引水,困扰全村村民的2件大事得以解决。
不仅如此,2013年,陈文清还为村民们建了5幢小楼房,让村中5户仍住在危房中的村民搬进了新房。今年初,陈文清决定开展“整村改造计划”,由他出资800多万元,修缮村里29户老房危房。
陈文清还准备为村里人置一份产业。由他出资,将苗八村打造成一个集旅游垂钓、动物观光、果蔬采摘、苗家美食、苗人刺绣等为一体的大型“苗家乐”。“在这里,游客们白天可以垂钓、采摘果蔬、尝苗家美食,晚上可以追萤火虫、看星星、学刺绣、唱山歌。”陈文清说,这个计划正在实施,将来,村民们就可以在自家门前赚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