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走“循环”路挣“绿色”钱

29.07.2014  10:28

本报讯(记者王小萍  成利军)4月23日,记者跟着一辆满载磷铵废渣的卡车,进入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内的一家石膏板厂。记者看到,磷铵废渣适当添加“作料”经过多项工艺处理后,就变成了漂亮的石膏板。该厂负责人说:“正式投产后,我们厂年销售收入预计达到2.8亿元。”

        由工业废渣变成高端板材,还能产生好的效益,让记者初步感受到了循环经济的魅力和竞争力。

        济源市市长王宇燕说:“企业内部、企业和企业之间、集聚区与集聚区之间,已相互形成了多个循环经济圈。”几天的行程让记者眼见为实:豫光集团的铅锌渣、联创化工的电石渣、沁北电厂的粉煤灰,被下游水泥建材企业“通吃”;济源钢铁的余热发电、沁北电厂的中水回用等项目,为发展循环经济锦上添花;工业如此,在农业方面也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制沼气—肥料”等生态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全市农村沼气用户达4.6万户,全市平原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大于80%。

        循环经济究竟具有多大的竞争力?玉川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刘兵奇说:“由于循环经济高效益、高附加、低消耗、低成本的超强带动,玉川集聚区201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400亿元,同比增长21.9%,被评为我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家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

        循环经济到底能为环境带来多大贡献?据介绍,2013年该集聚区工业用水重复率达91.5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747.72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工业“三废”在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吉祥三宝”。

        以玉川产业集聚区为缩影,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济源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济源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以清洁化、规模化、特色化为方向,启动了一批高起点、高效益、见效快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煤化工、建材五大产业循环链。目前济源市通过认定的20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利用固体废弃物100多万吨,废液50余万吨,废气180多亿立方米,主要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从2005年至今,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3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3%。

        济源市委书记何雄表示:“我们会积极引导全市企业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富有济源特色的‘企业内的小循环、集聚区的中循环、全市的大循环’的发展模式不断成熟,力争在‘建设美丽河南、生态中原’的时代大潮中形成新的绿色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