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狠抓科技创新工作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27.07.2015  11:42

近年来,济源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稳增长保运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使科技创新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截止目前,全市共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8个,院士工作站4个,培育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2002年以来,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评出市科技进步奖195项,市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科学技术贡献奖1项。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

一、在创新环境上,突出政策引导、合力发展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济源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科研平台建设、发明专利等工作给予财政支持,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市级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和项目资金监管,代政府起草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着力优化财政科技计划布局和分类管理、强化项目过程管理、资金管理、资金监管,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三是加大扶持力度。2014年市政府拿出289.2万元对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进行扶持,2015年市政府拟扶持资金总额高达550余万元,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思创新、要创新、敢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四是建立考核体系。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在创新投入上,突出多元汇聚、夯实基础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逐年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2013年以来,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800余万元引导和扶持科技创新,2014年市本级财政投入达4143万元,同比增长27.7%,2015年上半年市本级财政投入达2000余万元。二是集聚科技资源。建立了全省首家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功能的科技大市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西安科技大市场建立了数据链接,实现了资源共享。至目前,济源科技大市场网上技术市场在线企业近30家,网站访问量达到近150000人次,累计发布技术难题200余项。大市场已促成技术交易项目7项,技术合同金额1451万元。三是开展科普活动。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上半年重点进行了科技成果展示、草根发明展示、青少年科技创新展示、应对气候变化模拟展示、3D打印和绿色建筑展示等活动,有效增强了公众的科普意识。目前,共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20余次,聘请授课专家教授20人次,培养农业技术骨干2000余人次,受益群众近万人,共发放农业科技、节能环保、食品安全等宣传资料36000余份。

三、在创新保障上,突出以人为本、敢于放权

一是“引进”人才。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济源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实施办法》、《济源市关于鼓励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人才的实施办法》等人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吸引和储备高科技人才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该市工作。目前,全市已引进国内科技人才55人,解决技术难题50余个,研发新产品15个。二是“留住”人才。成立了济源市人才服务团,将所有选聘的高学历人才人员列入专项财政全供事业编制,派驻企业工作期间除执行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和企业的福利待遇外,5年之内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享受市政府年度工作津贴5000元、10000元,博士研究生另享受10万元安家补助;同时,为高学历人才子女就学入托提供方便。三是“用好”人才。选聘高层次人才担任重点企业部门负责人,通过加强产、学、研工作培养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水平。其中,中原特钢与浙江大学正合作设立的产学研实习基地,将成为企业锻炼人才队伍的重要平台。

四、在创新载体上,突出自主创新、深化合作

一是加快转型升级。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方位、多层次地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其中,清水源与清华大学合作,水污染治理工艺实现了华丽转身,阳光兔业与法国克里莫集团海法姆公司合作,绿色肉兔养殖技术跻身一流水平。二是提升创新载体。积极服务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项目建设,引进建设了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筑环境调控新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科研平台。先后指导希健生物、微浪石油等66家企业通过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特别是中原重型锻压的省石油钻具稳定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蓝曼节能的省LED微结构配光材料及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使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2家。三是增强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先后实施了海湾实业公司利用CTA残渣生产不饱和聚酯树脂、万道轻钢CL节能轻质建筑体系关键技术、赛孚陶瓷SF-X稀土高抗氧化铝陶瓷辊棒研制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合作,整合产、学、研资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5年上半年,先后走访了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单位,并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驻北京代表处进行了接洽;参加了“2015年中国—以色列国际科技创新投资研讨会”,与河南北方投资控股公司等单位进行交流,共征集白银深加工技术、高品质H13模具钢产品开发等技术难题30项,签订合作意向10项,成交金额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