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7.10.2014  11:23

资料图

近年来,济源市紧紧抓住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有利机遇,为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双轮驱动,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学习调研,明确任务,着力探索农村综合改革

1. 学习调研。 2013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并进镇入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座谈;同时,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视察和调研、市级老领导调研等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后,提出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解决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难题,一方面破解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制约问题,探索资源变资产和资产变资本的有效价值实现形式。

2. 明确任务。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全面开展农村“六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行“两股两改两建”。

“六权”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含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

“两股”指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和农村土地股份化经营,变产权为股权,变村民为股民。

“两改”指改革村级治理体制,实行政经分开,壮大集体经济;改革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规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两建”指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城乡各类生产要素的平等交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3. 工作目标。 从2013年起,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各项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产权交易平台搭建、金融改革创新,从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资产在权属上更加清晰、在权能上更加完善、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保障上更加充分,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二、多措并举,勇于创新,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1.统一思想认识。 为统一全市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不断带领相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市委书记何雄多次下乡调研、听取农村综合改革汇报,还在市委党校对全市领导干部就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专题授课,并现场交流;同时,编写宣传提纲、工作手册、法律汇编等资料,分级分批对各职能部门、各镇办干部、具体工作人员、村支两委班子等进行业务培训和政策宣讲。

2.接受专家指导。 6月8日,成功召开了济源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联合举办的农村综合改革研讨会,通过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农村部部长徐小青、全国人大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王超英等与会专家对我市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把脉问诊,专家们的精辟见解和对济源改革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下步工作指明了方向。7月24日,谢伏瞻省长莅临梨林镇北瑞村视察指导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对农村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7月31日,中央党校李兴山教育长一行莅济调研城乡一体化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充分认可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意见建议。

3.健全体制机制。 成立济源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市长王宇燕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分管金融、土地、城建、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农办、金融办、国土、农业、林业、住建、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由市委农办负责统筹协调改革工作的开展。各职能部门、镇(街道)和行政村也相应成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实施和监督本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市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台帐管理制度、工作督查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推动机制,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4.实行规范操作。 出台《关于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济源市农村产权确权工作流程》《济源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集体土地上房屋登记工作的实施意见》《济源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指导具体工作推进的规范性文件,确保各项改革工作符合政策要求和法定程序;将农村改革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制定了农村改革工作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每月召开工作例会解决存在问题,每半月按台账任务进行督查,并以短信方式对工作进度进行通报。

三、立足实际,狠抓落实,着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

按照中央和省委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要求,我们立足实际,不断加快探索步伐。

1.加快推进“六权”确权颁证步伐。 在总结2013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我市全面开展“六权”确权颁证工作。截至9月底,已完成“六权”确权总任务量的70%,其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的确权颁证已全部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已完成62.2%,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已完成92.16%,宅基地上房屋测绘完成18%。

2.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下发了《济源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规程》《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召开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动员会,在各镇分别选取了1-2个行政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目前,已经完成梨林镇北瑞村等7个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思礼涧南庄基本程序已结束,合作社正在注册;下冶王树沟股改工作已完成,正等待颁证。其他6个村正在积极推进。

3.积极搭建产权交易平台。 为确保让农民手中的土地、房屋由“死资产”变成“活资本”,弥补农民进城个人成本,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力,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我们探索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2014年5月,我市挂牌成立全省首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济源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行监督管理、交易规则、信息发布、交易鉴证、收费标准、平台建设“六统一”管理模式,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与各镇(街道)行政便民服务中心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窗口二级联动运作,建立覆盖全市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济源市农村产权交易网站”正在设计建设。目前,交易中心已经组织2宗共750亩的土地承包权流转交易,交易金额共计34.2万元。

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采取土地信托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流转,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信信托公司合作成立“中信·济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成为河南省首单土地流转信托项目,并在第八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与中信公司签署“济源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作备忘录”,争取中信公司在济源的土地流转信托面积达到2万亩(农业用地)。目前,正与济源市农商行结合,探讨实施《中信鼎元·花艺绿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通过中信信托平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为鄢陵花艺公司募集发展资金。

5.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济源市居住证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逐步将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户口。建立以合法稳定职业或稳定住所为基本条件、按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着力解决农村转移进城的农民、在济上学的外地学生、外来打工人员和外来投资人员四类人群的进城落户问题,形成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整合公安、民政、计生、卫生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并逐年扩大信息覆盖面,建立完善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6.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探索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出台《济源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林权抵押贷款推广实施方案》等文件,2013年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累计5笔450万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抵押货款1300万元。2014年,发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抵押融资贷款9户910万元。和国开行合作搭建“四台一会”融资服务模式,出台《济源市农业发展基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农业发展专项基金2000万元,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前,完成13个农业龙头企业贷款2480万元,用于支持15家重点农业合作社发展贷款1350万元。预计全年国开行支农贷款超1个亿。

四、破旧立新,成效初显,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农民增收致富跃上新台阶。 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总产达11.23万吨,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1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58元,位居全省第二名,比2012年增长12.3%;思礼村、柿槟村、南勋村等9个村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最高达到24529元;人均纯收入超1万元的村新增96个,达到195个,占全市的37%。

2.助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25家,家庭农场54家,农业龙头企业57家,沁水农业开发公司、玉泉蔬菜专业合作社、个体经营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梨林镇的千亩示范方“郑麦7698”平均亩产达到752.46公斤,打破了我国千亩示范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纪录。加快土地规模流转,推进精品农业园区建设,建成王屋蔬菜制种、下冶烟草、轵城奶牛养殖等精品园区10个,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注册商标4个。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双汇生猪和阳光免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全市8个产业化集群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89.3亿元,建设基地6442个,带动农户11万余户。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90%,主要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3. 产业基地规模实现新突破。 2013年,新改建畜牧规模养殖场15个;建成万亩蔬菜生产核心区5个,蔬菜制种面积达3万亩,年产值1.8亿元;新植薄皮核桃园区1.1万亩、36.4万株;新建苗木花卉基地3.2万亩,苗木花卉交易市场一期建设启动;烟田总面积5.9万亩,实现国家基本烟草生产单元目标,烟农综合收入7500万元;冬凌草种植面积3.5万亩,初级产品总产量2.1万吨。农村改革的稳步推进,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济源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截至2013年底,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8万人。其中,为济源双汇项目提供劳动力1592人,为伊利乳业提供劳动力1111人,为富士康提供劳动力2万人。

4.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新改善。 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机制健康有序运行,加快推进4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目前,共拆除废弃房屋、建筑5.8万平方米,新建垃圾中转站15个,清理垃圾1.5万余方,整理游园135个。实施农村住房建设项目17个,累计完成投资19.7亿元,建成多层住宅楼236栋,约105.14万平方米,7470套,庭院式住宅648户,入住群众6857户,2.74万人。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上半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3000余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日益壮大。实行公共资源同城共享、社会保障同城一体、医保制度城乡一体,率先在全省实行“先看病后付费”的医疗服务模式,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52%以上,敬老补贴扩面至80岁以上。

》新闻热线:0371-659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