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男子参加抗日战争无音讯 后人奔赴他乡寻亲

04.08.2015  11:13
1979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出具给段有信家属的光荣证书 - 新浪河南
高锦(右)奔赴千里抵达新开岭烈士陵园祭奠亲人,并与当地史志办原主任赵万兴合影。 - 新浪河南
来源: n.sinaimg.cn
1979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出具给段有信家属的光荣证书 高锦(右)奔赴千里抵达新开岭烈士陵园祭奠亲人,并与当地史志办原主任赵万兴合影。

  □记者 段伟朵

  核心提示|7月20日,洛阳市民高锦带着一个老旧的藤木箱子、几瓶杜康酒以及一纸祭文,赶到辽宁省新开岭烈士陵园,寻找自己的“小舅爷”,完成迟到69年的祭奠。

  据介绍,高锦母亲的小舅舅段有信(又名段然),1938年离家参加抗日战争,从此再无音讯。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高锦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小舅爷”可能在1942年并未牺牲,而是1946年牺牲在新开岭战役中。“此次寻访到‘小舅爷’的遗骨,替母亲唤一声‘亲人’!”高锦说,尽管音容难觅,但“失联”的“小舅爷”终于有了消息。

   事件|带上家乡酒,洛阳市民远赴丹东祭奠亲人

  一个老旧的藤木箱子、几瓶家乡的杜康酒、一纸祭文。7月20日,洛阳市民高锦带着这些东西,赶到辽宁省凤城市,开启了寻找“小舅爷”的历程。

  从洛阳市到丹东市有1600多公里,从丹东市到凤城市有60公里,从凤城市到新开岭烈士陵园,还有100公里。高锦赶了两天路,终于找到烈士段然的墓碑。

  “你不认识我,但你肯定认识这个箱子,这是你70多年前送给我妈妈的,还记得吧?”高锦用洛阳话对着墓碑喃喃自语,随后奉上杜康酒和点心,完成了迟到69年的祭奠。

  高锦介绍,他到达丹东市后,在当地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凤城市地方史志办原主任赵万兴。老人今年已72岁,他对新开岭战役很有研究,包括其中的一名烈士段然。

  得知有人寻找段然,赵万兴老人十分激动,他没有想到,研究了一辈子的烈士,居然有后人从千里迢迢之外的洛阳来“寻亲”,他不顾高温高龄,坚持带着高锦,踏上寻找段然烈士遗骨之路。

  “段然烈士具体的牺牲时间为1946年11月2日早上8点半左右,那时候战事正酣。”赵万兴老人介绍说。

  高锦为啥要从洛阳赶到辽宁省凤城市寻找烈士段然?为何是“迟到了69年的祭奠”?那只老旧的藤木箱子又代表了什么?

   缘起|一个老旧藤条箱,藏着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

  不久前,高锦在家翻出一只母亲遗留的藤条箱,一段尘封多年的、关于抗战的往事浮上心头,寻找母亲生前念念不忘的“小舅舅”的想法,也再次浮现出来。

  高锦回忆说,母亲邓明生于1930年,其小舅舅段有信家住渑池县洪阳乡,由于年龄相差不大,邓明与小舅舅感情很好。1937年,段有信考入河南省立洛阳第八中学。

  1938年的一天,段有信送给邓明一只藤条箱子,里面放着纸笔等学习用品,并鼓励她好好学习,早日报效国家,随后便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来过。

  小舅舅去了哪里?邓明十分挂念,后来听别人讲,他去了延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49年3月的一天,受到小舅舅的思想影响,邓明拿着那个藤条箱,装了几件衣服,凌晨时分,悄悄离开家,从新安县铁门镇庙头村出发参加了革命。她心底总想着,或许有一天,能遇到自己的小舅舅。

   线索|战友回忆,“小舅爷”在1942年或已牺牲

  “我‘小舅爷’离开家后,没有人再见过他。”高锦说,他从小到大多次听母亲提起这位亲人,语气里依然充满遗憾,小舅舅留给母亲的唯一物件,就是那个藤条箱。寻找小舅舅成为老人的一块心病,哪怕是遗骨,也要魂有所依。

  这个心愿在1979年得到了初步的实现——跟随小舅舅一起投奔延安的史平等几名战友回忆,推断段有信于1942年牺牲在左权县城附近。随后,几名战友联名作证,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为家属出具了“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上面写道:段有信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他的英雄事迹永垂不朽。此外对段有信基本信息作出记录:籍贯是渑池县洪阳公社,生前是八路军左权将军直属队总部的教导员,1938年9月到延安参加革命,分配到晋东南解放区。

  “左权县那么大,小舅爷最后葬在何处谁也不知道,虽然母亲一直想前往拜祭,却苦无线索。”高锦说,这遗憾一直留在老人心中,直到2003年去世,她依然对小舅舅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