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烹饪现代农业“特色”盛宴

28.09.2016  16:36

      金秋九月,来自洛阳的牡丹鲜切花映衬着杭州G20峰会的大礼堂。记者穿梭在河洛广袤的田野上,映入眼帘的是果红谷黄,沁人心脾的是阵阵风香。农业庄园里人流如织嬉笑采摘,乡村休闲旅游温馨浪漫。科技人员在田间数粒查穗忙碌着测算产量。年轻的大学生在自己的“田园”里指挥着“康拜因”忙着收获。“五山四岭一分川”的洛阳,多点开花,异彩纷呈,在收获中展现着未来,勾勒出洛阳农村的七彩风景。


      如今,打开洛阳“农业经济版图”,广袤乡村正在成为农业农村改革的希望田野——新科技“点火”,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新农人“掌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主体“立灶”,共同烹饪出了现代农业的特色“好味道”!

      数字佐证:2015年,洛阳市粮食总产量49.2亿斤,实现连续12年增产,总产创历史最高年份;2016年,预计粮食总产48.92亿斤,将成为历史第二位高产年份;2015年农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一。2016年上半年农业增加值101.8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仍居全省第一;201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六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015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民大学;休闲农业接待游客量每年保持在15%以上增长率……

      【新科技点火】锻造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态

      在洛阳,“十年九旱”的气候约束、

      “五山四岭一分川”的贫瘠土地,一直是当地农业发展的“纠结”。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难题?

      洛阳市农业局局长归宝辰说:“解决制约农业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立足创新,落实农业集成科技的推广应用,并需要建立完善的推广机制来促动。”

      9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的“孟津县送庄农机推广区域站”,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土壤养分速测化验室等技术设置一一展现在眼前。综合服务大厅内有农民在向专家咨询,有农民在“农信通”的电脑上搜索远程服务,有农民在查阅技术资料或优质小麦品种介绍。

    该站站长赵振欣一边打开农业物联网综合平台,一边介绍。“站里有1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服务覆盖2个乡镇48个行政村11.6万亩土地。有小麦玉米、瓜果蔬菜等各类种植专家座席,种植户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向专家咨询农作物的病虫害等各类问题,专家们直接通过物联网平台就能看到地里谁家农作物得了什么病……因此这个系统被农民形象地比喻为‘庄稼大夫’。”

      除了网络“遥控”,在农民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这些农业专家的身影又会出现在田间地头。这是洛阳开展“万人包村”农技推广服务责任机制的活力,也是农业依托科技发展的牵引力。

      自2013年开始,洛阳投资3300多万元,在全市8县1市1区,共建成基层农技推广站63个,其中区域站50个,乡镇站13个,覆盖全市131个农业乡镇2719个行政村,实现了农技推广区域全覆盖。

      2007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洛阳农林科学院建立了洛阳小麦综合试验站、玉米综合试验站等第一批国家农业试验站。洛阳从此成为小麦、玉米育种科研及技术推广一体化示范基地,并覆盖周边三门峡和焦作市县。

      洛阳市农科院建院以来,先后育成小麦品种30个。“洛旱6号”2015年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53.9公斤,创造全国旱地小麦亩产最高纪录,目前年推广种植面积约300万亩,是我国第二大旱地小麦品种。另一个明星品种“洛麦23”,年推广面积500万亩,被农业部列为2016年黄淮麦区主推品种。

      除了主粮的小麦育种创新,洛阳的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也“直挂云帆”。洛阳市农林科学院与国际领先的华大基因的农业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世界上,第一次为牡丹测绘基因图谱,摸清了牡丹的家族,测清了它的亲缘关系,牡丹基因组学研究目前已取得五项世界第一研究成果。

      依托该平台建设,洛阳市特色农业已经全面对接华大基因先进技术,整体提升牡丹、谷子等育种和繁育水平,助推洛阳乃至中原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造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硅谷”。

      事实上,农业科学研究是创新源头,而农业示范园才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实际生产力的“高效转换器”。洛阳市农业局能源环境保护站站长谢长松介绍,目前洛阳完善发展循环农业示范园区60余个,面积20万亩,辐射带动以“三沼”为纽带的循环农业面积150万亩;建成100个循环农业示范村,示范村农田测土配方施肥率、优质良种覆盖率、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使用率、科技培训入户率、物业和公益服务入户率均达到100%。

      “产学研用推一体化”研发体系让洛阳的农业更接地气,凝聚了创新力量,也拓展了创新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农民获益,同时提升了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的内生动力。

      洛宁县上戈镇是远近闻名的全国优质苹果之乡。前些年,由于果园老化、栽培技术落后,苹果种植的效益差强人意。随着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的进驻,上戈苹果种植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引发了一场“传统苹果种植革命”,来自荷兰的苹果新品种,自根砧育苗,网格化栽培,水肥一体滴灌技术等让人眼前一亮。在9月20日开幕的中国-亚欧博览会上,洛宁上戈苹果最抢中外采购商的眼球。

      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是我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区。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借助压力系统和地形自然落差,根据不同时期果树的需水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等状况,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果树,有效提升了科学种植水平。滴灌技术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可以节约3/4的用水量,每亩地每年能节约成本400元。

      有科技支撑,农业才能走得更远。2015年,洛阳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10年的50%提高到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快构建,旱作农业、基因育种、农业物联网、全程机械化等亮点纷呈。洛阳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96家,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新农人掌勺】担纲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领头雁”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诗人海子的田园梦想曾经是很多人的期盼,但在以“进城务工”“城市户口”为荣的时代,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能是非主流的诗人情怀。现在,在洛阳,海子的田园梦想正逐渐被更多的新农人们一点点地变成现实。

      位于伊川县江左镇张庄村的洛阳市新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用了“智慧农业”,种瓜种果实现了智能化。温棚里,检测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的特殊仪器,每10秒采集一次数据并上传至服务器,供后台进行数据分析,后台比照标准做出施肥、浇水、通风等指令。员工拿着手机,就能接受系统服务器发来的信息,并具体执行开机操作。如若湿度不够,动动手指,就能让灌溉的喷嘴吐出“一头雾水”来。在这个面积500多亩的设施农业园,一部手机就能把生产管理“搞定”。

      公司的“掌勺”人,是80后本科大学生、“北漂”4年后回乡创业的吴迪和张扬。

      他们研发的“智慧农业4.0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一直困扰农业行业的技术、管理、销售三大问题。目前,新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西瓜和草莓的品种研发、土壤还原技术、生物肥料等领域,已申请了50余项发明专利。

      此外,新大农业还成立了农业科技众创空间“乐活自然园”。在“乐活自然园”里,新大农业除了付给农民地租和劳动报酬之外,还将一个个大棚转包给农民,公司提供统一的种植、管理和营销服务,公司每年还给农民分红,让农场成为农民创业的竞技场,带动周边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如今,新大农业自身年收益1500多万元,带动区域内的农业园区年创收4000多万元。他们创办的“乐活自然园”由国家科技部命名为我省首个“星创天地”,成为我省农业领域的首个“众创空间”。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没“钱景”、没“钱图”的现实,直接导致了农业“后继无人”的危机。如今,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推进,“谁来种地”问题正迎刃而解,像吴迪这样的“领头雁”正在河洛大地上对过去的农耕模式,产生颠覆式的冲击。

      “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人员中很多是在外面换了脑子、摸了路子的‘能人’,既了解外面的世界,又了解农村的需求,更有返乡创业、创造价值的动能。”归宝辰说。近年来,洛阳围绕返乡的“农民工”和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了“培育一人带富一村”的创业效益。

      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洛阳市不断在探索。自2012年起,洛阳市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来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目前,洛阳市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已建成农民田间学校91所,今年年底要建成100所;已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8307人,开展农民科技普及型培训20多万人次,在认定发证的新型职业农民中,大中专毕业生占比18%,返乡农民工占比16%,80后90后(35岁以下)青年占比19%,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用新思维新观念,重构着洛阳农业的生产新方式。

      【新主体立灶】肩负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重任

      “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与慢、质量优与劣、水平高与低,取决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情况,因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归宝辰说。

      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撑。洛阳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做足“特色”文章。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中间、带动两端,助其“接二连三”,拉长产业链、价值链和增收链,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极大提升,特色资源发展成了特色产业、主导产业。

      眼下正值秋收季节,按照传统耕作模式,秋收过后就该种植小麦了,而在新安县五头镇舜王村,记者却看到在大片流转深耕出的土地上,农民们正为种植油用牡丹而忙碌着。

      五头镇是洛阳市远近闻名的樱桃之乡,也是洛阳西线乡村游的重点乡镇之一。新成立的舜王社区涉及包沟、胡沟、寺上、亮坪4个行政村,有上万亩土地。随着洛阳大力推广油用牡丹产业的政策,该社区成立了舜王农业开发公司,采用公司+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模式,由公司统一按照50亩一个单元的形式,面向本地村民及社会各界人士招租种植。公司还负责提供种苗、除草、施肥、采摘等全程管家式服务。据了解,目前该镇已租出土地2000亩,吸纳租地户26家,余下土地的招租工作也正在应讯入驻。

      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的集约化,经营的市场化有谁来做,决定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水平。没有人“搭台立灶”,有米之炊也难以做得香甜可口。有了五头镇舜王社区的农业公司来“立灶”,农业之火就会越烧越旺。

      诸如舜王社区这种“政府主导+规模特色产业+公司+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模式,在洛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还有“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联合社+农户+基地”和“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企业一头联农民、一头联市场,直接为农民化解了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和市场等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者在经营环节上的天生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我省首家专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跨区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就是在洛阳市供销社的引领下成立的。该社入社农户3000多人,成员分布在偃师市、新安县、洛龙区、宜阳县等县(市、区),拥有土地12000多亩,该联合社实行“企业+联合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带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目前,洛阳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7家、合作社4000多家、家庭农场400余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72万户,超过全市农户总数的一半,农业产业化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总产值达60%以上,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63%,充分发挥了产业脱贫带富的作用。

      【三“新”合围】促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新科技、新农人、新主体”的蓬勃发展、有机融合,带动了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风生水起”。

      对于洛阳而言,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直观的莫过于种植结构调整,而对洛阳来说,调结构就是“调玉米”。作为洛阳种植面积最大的秋作物、价格持续走低的玉米,由于“天公”的因素,减产年份多,丰产年份少。鉴于此,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势在必行。

      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张作帅是宜阳县韩城镇的“红薯大王”。这些年,他既“掌勺”又“立灶”成立的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200多户,改种红薯1000多亩。“从育苗到管理,从采收到加工,从市场到餐桌,他都用新观念新技术为薯农提供一条龙服务。一季红薯的收益超过小麦玉米两季的总和。”张作帅说。

      9月19日,在洛宁县小界乡卫洼村的谷子千亩示范方,来自全省的100多名技术专家观摩谷子生产情况。经过现场测量:平均亩产378.3公斤。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郭新建告诉记者:“这个产量已经超出旱地玉米的产量,每亩保底1500元的效益,远远高出玉米。这是‘新农人’采用‘新主体’应用‘新技术’的最好检验!”

      伊川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发展谷子种植13万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全县有规模以上的小米加工企业30余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伊川县已经成为我省最大的谷子种植、小米加工基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发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效益日益显现。目前,洛阳市流转土地2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涉及农户40.2万户。

      当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少种什么多种什么,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重构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洛阳“五山四岭一分川”的独特自然风貌,50%的森林覆盖率,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基础,又是全国旅游名城,人均GDP早已突破3000美元,广大城乡居民休闲度假需求强烈。近年来,“土地规模化流转+新主体新农人的创造”,洛阳休闲观光农业如火如荼,休闲农业接待游客量每年保持在15%以上增长率,产品销售增长率更是保持在30%以上。截至目前,洛阳市休闲农业项目总数达到3451个,其中,休闲农业园区251个,休闲农庄94个,农家乐3106家,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安排就业人数9.8万人,年实现总收入28.5亿元,已初步形成了春季赏花、夏避炎暑、秋品果香、冬泡温泉,季季有亮点、月月不同的农业休闲新格局。面对成绩,洛阳看到的更多是自身的差距。洛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宛康说:“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来看,农业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综合效益低、品牌不响亮等依然是洛阳农业产业化的短板表现,农业农村仍然是全市需要花大力气谋发展的努力重点。”

      立足“特色”“高效”,志存高远,蓄势进发。日前,洛阳市在《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高效农业作为洛阳市重点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提出在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基础上,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生态养殖、精品果蔬、中药材、绿色杂粮、都市休闲五大特色产业。

      谋事在于远见,成事在于实干。今年,洛阳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三个文件,凝聚各方合力,以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为突破口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让农业产业化成为担负脱贫攻坚重担的中坚力量,力求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为抓手,立足调结构,着力规划发展各具特色的种养业。以“特色农业百乡百村示范创建工程”为抓手,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适度规模的高效特色种养业;以“十群百龙扶优育强工程”为抓手,结合“百强农企品牌创建宣传工程”,制定实施组合政策,千方百计扶大扶优扶强10~15个农业产业化集群,100~150个链条完整的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紧密融合;以“休闲生态农业百色农庄和美丽百村”为抓手,打造120~150个功能健全的特色农业庄园和100个美丽休闲乡村,着力拓展创新农业的新功能;以“培育百社百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示范主体”为抓手,引导建立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率动性的200个左右的农民合作社和100个左右的家庭式农场;以“培育百职万才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让人才支撑农业经营及服务主体。到2020年,全市高效农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40亿元提高到260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1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新农村。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洛阳正在统筹推进“9+2”工作布局、加快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特色高效农业为洛阳农民打开了致富的大门,在广袤的原野上绘就了一幅丰收的新图景。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洛阳现代农业再度迎来新的跨越,创造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