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泓文化品赏时间繁华,醉美天下珍宝。精品杂项赏析第一百二十三章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 “票证时代”,而这些票证也深深烙进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计划经济”,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来分配商品。
我国票证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覆盖了全国2500多个市县,堪称“世界之最”。
1957年7月我国开始印发肉票。汉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六两至八两;回民每月每人供应牛羊肉一斤四两;另外五一劳动节供应鲜鱼,端午节供应粽子,按照户口本人数定额分配;供应日期在节日三至七天以内,售完为止。
不久到了全国灾害饥荒时期,定量一再减少。最困难的1960年至1962年这三年间,生活非常艰苦,上海市区居民1960年每旬(10天)定量三两(150克,相当于一部手机的重量),从9月上旬起调整为二两(100克)。
在商品供应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凭票供应时期。其票证种类繁多,有粮票、布票、油票、棉花票、肉票,甚至彩电也需要凭票购买。从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曾出现一票难求的时期,那时被称为"票证时代",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成为当时的奢侈品。
80年代后,除部分紧缺商品外,其他商品已敞开供应。1993年,粮票正式退出中国人的生活舞台,"票证年代"也宣告终结。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到1993年粮票的谢幕,票证时代整整经历了38年,其成为中国人生活难忘的记忆。
获嘉县购粮券 成都市粮食供应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粮票 青海省地方粮票
黑龙江省粮票 湖南省购粮券
1组6张
编号:JHPMFW-00348
粮票是我国在特殊经济时期发行的一种购物凭证,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较高的历史价值,有着“生命第一票”、“第二货币”之称的文物票证,从1955年到1993年中间流通了近40年的时间,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更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粮票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过长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十分珍贵。此组粮票一共6张,分别为1张获嘉县购粮券100克;1张成都市粮食供应票伍两;1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粮票贰市斤;1张青海省地方粮票三市两;1张黑龙江省粮票半市斤;1张湖南省购粮券壹市斤;规格不一,品相完整,边式、底纹、背纹精巧细致,这些特色,是其他票证难以比拟的,值得珍藏,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粮票自身是没有价值的票证,但凭粮票可买到国家牌价粮食,实际上粮票成了一种有价证券。粮票的面值等于国家牌价粮价与市场价之差。1993年后中国已取消使用粮票,粮票很快进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国集“粮”爱好者也在不断扩大。近两年在香港、澳门特区和欧美一些国家高价购买竞相收藏中国粮票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