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蔬菜亟须补链破梗阻丨极刻
近日,河南蔬菜销售难的问题,引起多方关注。
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蔬菜大省,过去几十年,河南通过持续加强“菜篮子”工程,建立起了从种植、销售、物流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
然而,在这次疫情当中,这条产业链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又将如何破解?河南蔬菜又将如何通过补链、强链,最终保证产业链稳固呢?
一环断 难成链
种了多年蔬菜的谢志安,在这个理应最忙碌的季节,却清闲了下来。
“没人来收购,这700多亩胡萝卜,全靠我自己收拾,那到啥时候了?”面对记者的询问,谢志安无奈地说。
作为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竹园村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他种的菜曾远销广东、福建等省份。今年,谢志安选种了几十亩白萝卜和200多亩胡萝卜,往年到了这个时候,收购的代办、外地来的客户,会成群地往田间地头跑。因为蔬菜种植面积广,竹园村附近会自发形成市场。然而,今年的情况却让谢志安开心不起来。
“因为产量大,我们的销售一般都走批发渠道。一种方式是外地客商来看货、谈价之后,我们按要求采摘、打包,客户找车并运走;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客户通过电话直接下单,他们派车过来,我们按照要求采摘。今年因为疫情,外地商户没人来,我们给往年的客户打电话,人家说当地的菜都吃不完。”谢志安说。
外地客户不来,那本地销售呢?“白萝卜现在地头价3分钱一斤,一车几十块钱,拉到市区,还不够油钱。”谢志安说。
在谢志安闲下来的时候,距离南阳宛城区60公里的邓州市腰店乡,从事蔬菜代购工作的丁小品(化名)也同样在家休息。
“今年因为疫情,客户过不来,同时蔬菜消费不振,大批量的货走不动。客户普遍反映,今年蔬菜都以消化当地为主。”丁小品表示。
对整个蔬菜产业链来说,由于本轮疫情波及范围广、传播链复杂,多数省份疫情持续发生,以往运行多年的蔬菜消费链出现了一环断、难成链的情况。
“一方面是菜农手里有菜卖不出去,同时各地的防疫政策不同,客户不能到田间地头选菜,造成多地蔬菜销售难。另一方面是在消费环节,由于疫情造成消费不振,蔬菜的采购多以条块化的本地消费为主,这造成了蔬菜销售难的进一步加剧。”河南九鼎德盛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保盈表示。
农业大省的“菜篮子”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是食品工业大省。一直以来,河南都有“天下粮仓”“国人厨房”的称号。
事实上,除了粮食大省,河南还是蔬菜大省。
根据河南日报报道,“十三五”期间,河南省“菜篮子”产品产量约占全国的1/10,不仅满足了我省1亿人口的日常消费需求,也为全国作出了贡献。
除了产量高,河南省在蔬菜种植上,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蔬菜也粗具规模。
据统计,河南省2021年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近395.7万亩,占河南省蔬菜总播种面积的14.91%。基本形成了豫南地区塑料大棚为主的早春和晚秋菜基地,豫北地区日光温室为主的冬春菜基地,豫东、豫中地区温室、大棚并重的冬春和早秋菜基地。此外,河南省还建成了一批特色设施蔬菜基地,如内黄设施瓜菜生产基地、扶沟巨型大棚黄瓜生产基地、新野拱棚甘蓝生产基地、汝南温室番茄生产基地等。
根据报道,目前河南省已形成50个蔬菜大县、60个生猪调出大县等优势区。蔬菜产业对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的支柱作用日益突出,在一些特色乡镇,种植蔬菜的收入甚至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80%以上。据统计,2020年全省蔬菜产值达1900 亿元左右。
在产业链上,经过多年发展,河南每个省辖市都建有1~2个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部分重点县也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
其中,位于中牟县的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市场,年交易蔬菜660万吨,交易额240亿元,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蔬菜价格风向标。
此外,河南还提出进一步打造提升“菜篮子”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电子商务,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社区团购”等模式,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畅通产销渠道。根据计划,到2025年,河南省将培育2个国家级城乡高效配送试点、4个省级城乡高效配送试点、50个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和一批城乡高效配送骨干企业,确保“菜篮子”产品买卖更加便捷舒心。
梗阻之下 各方努力
作为蔬菜大省,河南蔬菜遭遇销售难,牵动着各方的心。
11月19日,为解决蔬菜销售难题,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蔬菜促销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台了蔬菜促销10项举措,要求各级政府优化防疫措施,采取多种办法实施消费帮扶,保障蔬菜运输畅通。
《通知》要求各级政府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标中央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及时有效、妥善应对蔬菜产销不畅、流通受阻、价格异常波动等问题,努力解决蔬菜销售难题。要严禁违法封路,严禁“层层加码”“一刀切”,严禁对持有通行证的车辆设卡拦截。对“层层加码”问题,要进行专项治理,发现典型案例,进行严肃处理。
《通知》还提出,“要摸清蔬菜生产底数,针对蔬菜销售难的情况,制定蔬菜促销工作方案,发挥本地市场作用,组织蔬菜产品应急保供运销主体直接采购本地蔬菜,加强蔬菜产销对接”。
11月18日下午,河南省政府召开全省重点市县蔬菜促销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蔬菜促销工作。
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在会议上说,河南省近期一些地方因疫情防控、市场消费量下降等原因,造成蔬菜销售难。他要求各级政府要提升政治站位,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动,把农民急、难、愁、盼问题当作各级政府的大事来抓,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蔬菜销售。
此外,为解决农户燃眉之急,11月18日,河南日报社联合微博政务、微博区域、新浪河南,同时联合微博媒体、新浪集团乡村振兴合作办公室共同发起成立“河南助农联盟”,并同步启动#百家媒体聚力河南公益助农#大行动,搭建信息共享的供销互助平台,动员全国采购力量,解决河南农产品销售问题。大河财立方作为首批联动媒体之一,积极发挥作用,通过信息撮合、开设助农直播间、推动定向采购等方式,多维度助力河南蔬菜促销。
补链破梗阻背后的思考
如今,随着各方的关注和推动,河南蔬菜销售难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但对于建设“菜篮子”工程几十年,并且已经建立了完备蔬菜产业链的河南来说,有哪些问题需要思考,又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从而使河南蔬菜的产业链能够更稳固、更强健?
对此,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认为,造成目前蔬菜“梗阻”的重要原因还是疫情造成的人员、物资流动困难。
“在目前的情况下,管控应更加科学、精准,减少‘层层加码’,让运输和物资可以顺畅地流动起来。另外,要加强对农民的关心力度,出台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措施,并让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解决蔬菜产业链上的难点、堵点。”张占仓表示。
在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肖玉航看来,此次河南蔬菜出现销售“梗阻”的情况,除了有疫情等原因之外,从河南蔬菜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在种植环节,缺乏熟练、专业化的技术工,蔬菜产品缺乏分级意识,也制约了效益的提升。
“做好蔬菜的分级,除了可以打造精品之外,还可以使商家和客户在不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实现交易。另外,建议在蔬菜集中产地的田间地头建交易市场,在蔬菜集中产区和产地建设保鲜库和冷库,方便蔬菜产品出售。”肖玉航说。
而张保盈则认为,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蔬菜主产区,往往需要经过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配套关联产业,这需要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如自然资源、技术、生产管理人员、配套农资市场、经纪人队伍和销售市场等。目前河南省蔬菜出现的销售难题,除了疫情之外,也与河南省蔬菜产业的原发性有关。
“从这次疫情中蔬菜产业暴露出的情况来看,河南省的蔬菜产业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层级较低、产业链整体脆弱的问题。因此建议政府要加强对大数据的运用,特别是在蔬菜上市之前做到对蔬菜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通过大数据,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产销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升河南蔬菜产业链条的稳定、强健发展。”张保盈说。
事实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数字乡村、数字农业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在漯河临颍,河南益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开始进行5G+智慧辣椒种植的产业数字化探索。
“目前河南蔬菜如果引入大数据的话,一方面可以为农户在种植端提供数据支持,让农户可以实时了解目前行业的种植情况,从而增加产品的适配性,解决蔬菜产业链供求不平衡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消费端,通过引入大数据,也可以更加精准地将新鲜蔬菜适配到区、社区,让更多消费者买到更加新鲜、健康的蔬菜。”河南益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偌飞表示。(大河财立方记者 唐朝金)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