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最美气象人王彦涛:每天爬嵩山坚持33年 只为观气象

28.04.2018  06:24

 

王彦涛在上班的路上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记者 孙科

每天爬山两三个小时,坚持33年,他不是登山运动达人,而是把半辈子都奉献给气象工作的“问天”人。

他叫王彦涛,今年53岁,是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气象站站长。七年前,《河南商报》曾首发报道过他的事情,去年的回访,引发各界关注。五一劳动节将至,我们再次聚焦这个视事业如生命的“劳模”,和大家一起感受基层劳动者的酸、苦、甜。

【酸】

毕业被分到荒凉的山上工作

嵩山气象站始建于1956年,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跑马岭,海拔1178.4米,是河南省唯一的高山国家基准气候站,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家三类高山艰苦台。这里冬春风大寒冷,夏秋雾多潮湿,极端最低气温-25℃,最大风速44.7米/秒(相当于14级),上山道路全为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没有任何代步工具。

1985年8月,王彦涛从郑州气象学校毕业,不满20岁的他爬山4小时,来到了这里,当时的他也许不会想到,未来的30多年,他都会“扎根”于此。

“刚到站里时,条件很艰苦,山顶院子连大门都没有,照明用煤油灯,喝水得爬山去1400米外的地方挑山泉水。”要不要留下来,王彦涛也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他说,在山上工作几天后, 他回了家,父母的劝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的父母都是农村人,他们告诉我,在站里工作,虽然爬山累,但爬到山上后,生活其实还可以。经过思考后,我便留了下来。”

【苦】

最让人难忘的是“孤独感”

在气象站工作33年,让王彦涛印象最深的不是爬山的不易,而是“孤独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站里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用收录机听歌。后来,站里有了一台靠汽油发电的电视机,我们能看《霍元甲》了。”王彦涛说,但发电机经常出故障,因此站里的人几乎都学会了修发电机。

可是,看电视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长期不与外界接触,这让王彦涛感受到深深的“孤独感”。

到了适婚年龄,亲戚朋友多次为他介绍对象。但对方一打听嵩山的情况,有的连面都不见,有的提了条件:先下山再恋爱。再后来,和王彦涛一同进站的临时工侯秋芳,走进了他的生活,两人于1989年喜结良缘。

【甜】

有了光纤和电,生活丰富许多

王彦涛来到嵩山气象站后,和站内职工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慢慢改变了这里,从昏暗的煤油灯到市电照明、从职工挑水到用上自来水、从破烂不堪的院落到现代化的办公生活条件……嵩山站一次次实现了飞跃。目前,嵩山气象站的主要观测项目是,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温度、湿度、降水、风向等。

王彦涛说,如今站里有了光纤、电,能用电脑、能看电视,生活丰富了许多。

30多年里,王彦涛和嵩山站获得诸多荣誉:2008年他被郑州市政府授予“郑州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3年被河南省气象局推荐为“河南省最美气象人”,2014年被人社部和中国气象局共同授予“全国先进气象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被河南报业集团和河南省气象局共同授予河南省“最美气象人”称号。

近年,河南省气象局提出要把嵩山站建设为“传承气象精神的基地、大气探测的基地、人才培养的基地、宣传气象的基地”。面对荣誉,王彦涛常说,处事应淡泊宁静,要有平常之心。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