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移民收入翻番现象探析:输血造血 扶贫扶智

03.05.2015  11:20

这是洼地中的奋力一跃,这是困境里的破茧成蝶。

3年前,16.54万南水北调移民离别故园、远徙他乡。3年后,移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中原大地上,一个个移民村物阜民丰、幸福安康。

回望峥嵘历程,我省把移民增收作为系统工程,实施了“强村富民”战略、社会治理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契合了“三农”发展规律,激活了一个个移民村的内生动力,为新常态下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勾勒出一幅生动样本。

清水流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段干渠。本报资料图片

一项错综复杂的社会工程◎关键词:系统谋划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农业大省河南而言,6000万农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而南水北调移民可谓“短板”中的“短板”。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开工,国务院2003年下达了“停建令”,丹江口库区经济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有人甚至把这里戏称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数据更有说服力,搬迁前丹江口库区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420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大搬迁后,移民像一粒粒种子,落进异乡的土地,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现实和理想之间依旧关山重重。水利工程移民是世界性难题,搬迁难,增收致富更难。

增收难,难在移民村动荡不安。

搬迁至唐河县的陈营村,由经历了6次搬迁的3个村合并而成。刚搬来的3个月,村里群众就进京上访2次、赴省市县上访10次。

陈营村是全省208个南水北调移民村的缩影。大搬迁导致移民群众思想大动荡,移民村普遍新旧矛盾交织。一些村“两委”班子涣散,凝聚力战斗力无从谈起。

增收难,难在新环境的陌生。

广大移民猝然投身于新环境,一时难以适应。过去在库区靠种植特产山货、水库捕鱼等为生,搬迁后老营生难以为继,新的发展致富项目不易找寻。

增收难,难在产业基础薄弱。

移民村大多缺乏产业支撑,农业仍是传统经营模式,集体家底薄弱,缺乏致富增收的着力点。

增收难,难在移民内生动力不足。

部分移民“等靠要”思想严重,过分依赖政府,奋斗进取的劲头不足。

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群众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奠定了千秋伟业的第一块基石。如何破解移民增收困局,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为民情怀。

“发展是解决移民问题的关键,帮助移民发展致富必须有一种紧迫感,错过一次机会,将会落后一个时代。”省政府移民办主任崔军说。

30多年中国农村的巨变昭示着一条真理,农民增收是个大难题,从“三农”角度系统发力才能切中肯綮。

与一般农民增收相比,移民增收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社会工程。破解移民增收难题,我省跳出增收做增收文章,从合力帮扶、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着手,既输血又造血,既扶贫又扶智,吹响了移民发展致富的攻坚号角。

一曲众志成城的大合唱◎关键词:合力帮扶

2011年从淅川县搬到新郑市梨河镇后,新蛮子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村支书先后换了三任。

如今,新蛮子营村成为全省首批丹江口库区“强村富民”示范村。“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促进了新蛮子营的巨变。”村支书陈国定告诉。

民生艰难处,为政发力时。我省创新帮扶模式,变移民部门“孤军奋战”为各级各部门“集团作战”,唱响了一曲全社会合力帮扶的交响乐,为移民村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帮扶工作的意见》,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帮扶移民力度。同时,将移民后期帮扶情况纳入省政府督查范围,由省政府督查室牵头对移民后期帮扶情况进行督查。

省委省政府领导时刻牵挂着移民群众,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对移民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各部门把移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既要搬得出,更要尽快发展致富。省委副书记邓凯、副省长王铁多次深入移民村调研指导。

省直25个厅局参与了帮扶工作,省发改委、财政厅、交通厅、水利厅、民政厅、卫生厅、环保厅、住建厅、林业厅、体育局等部门全力以赴,累计帮扶资金达50多亿元。省水利厅厅长李柳身刚刚就任,即多次深入移民村考察稳定发展情况。

为确保帮扶效果,省发改委、卫生厅等部门专门出台移民后期发展帮扶意见。郑州市出台方案,建立了移民产业发展基金,按照每个移民市县两级每年各帮扶1000元的标准助力移民村项目发展,连续扶持5年。郑州、南阳等市还向移民村派驻第一书记,积极推进帮扶工作。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征地移民司司长袁松龄说,河南积极挖掘潜力,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向移民倾斜,动员各个厅局帮扶移民,为移民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既是全省唯一迁出地,也是重要安置地,淅川县出台了土地扶持、资金扶持等19条优惠政策及奖励规定。在新郑市梨河镇,移民搬入新家的第二天,就迎来了专场招聘会。

种种帮扶措施,转化为移民群众身边的可喜变化,一条条增收之路,在移民群众脚下延伸拓展。

》新闻热线:0371-659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