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厅:三门峡经验值得推广

26.06.2014  12:21


6月25日,在陕县富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培植基地内,堆满了用玉米芯培植的平菇。

        夏季秸秆焚烧季虽然刚刚过去,但《焦点网谈》连续报道的《三门峡人这样说:烧秸秆等于烧钱》、《三门峡老百姓舍不得烧秸秆》、《思路啊,决定出路》引发网友对秸秆焚烧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几个月后,就是秋收,到时候会不会又是狼烟四起,熏得人头疼眼花?秸秆焚烧的出路究竟在哪儿?三门峡的经验能不能在全省复制推开?”网友的声声追问,促使《焦点网谈》记者兵分几路,探求秸秆禁烧的出路。

      专家:烧秸秆产生的雾霾比PM2.5危害更大

      6月25日,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化党领,在接受焦点网谈记者采访时表示,普通的雾霾是黄色的,秸秆燃烧所产生的雾霾是青色的,其颗粒比PM2.5还小,能够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另外,焚烧秸秆还会遮挡交通参与者的视线,加剧温室效应,产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危害很大。

      农户:秸秆不够用,需要到山西去买

      6月24日中午,在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丁官营村,记者见到了村民张来廷。他在经营一家食用菌合作社,这位脸黑黝黝的汉子,听到记者是采访关于秸秆的,很爽朗地说:“以前老百姓意识不到,秸秆都烧了,现在可不烧了,知道能卖钱以后,谁还舍得烧啊。”他告诉记者,秸秆在培植过食用菌之后,会变成营养丰富的有机肥,比直接秸秆还田营养价值大了好几倍,尤其是给苹果树施肥效果最为明显,结出的苹果又大又红。现在厂里的“废料”都被农户“抢光了”,当时300多元一吨收购的秸秆在培植过食用菌后,还能卖300多元。

      在养殖场大院的东南角,记者看到了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的玉米芯。据张来廷介绍,他们合作社主要栽培平菇和香菇,而栽培平菇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脱粒后留下的芯,仅他们的食用菌合作社,玉米芯的需求量就达到3700吨,由于本地资源不足,其中一半以上需要从新乡、焦作甚至山西临汾去收购,形成了一条从外地收购原料,在三门峡栽培食用菌,最终销往山西陕西的绿色产业链。

      三门峡市农业局副局长索世虎告诉记者,2013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突破1.5亿袋,产量22万吨,产值11.5亿元。全市六县市都有栽培,共有69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5000余户,已经逐渐代替传统种植业,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三门峡不是玉米主产区,种植面积仅为100多万亩,玉米芯缺口非常大,需要大量从外地购买。

      在陕县天谷农场,焦点网谈记者看到很多贮存饲料的仓库都空着,问缘由,该农场负责人吉向飞说:“农场里有6500头牛,每头牛每年要消耗饲料8—10吨,本地产的秸秆根本不够供应,九成以上需要去外地购买,马上就得去山西临汾买秸秆去。”

      出路:三门峡的经验该如何推广?

      厂家花钱也买不到秸秆,这个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破局?三门峡的经验该如何推广?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化党领说,目前对秸秆的处理主要是直接还田、制作板材、压制成燃料煤、气化以及切碎发酵变成饲料。前几种面临的问题是成本较高,例如直接还田需要付出人力、物力,秸秆在田地里分解的时间也比较长。用制作饲料的方式成本低,效果直接,但是要有需求量才行。在秸秆处理方面,不但需要农民转变观念,也需要政府推动,帮助企业、农民降低处理成本、处理时间。

      省农业厅:三门峡经验值得在条件成熟地区推广

      6月25日,焦点网谈记者就秸秆禁烧采访了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他表示,三门峡的做法为秸秆找到了合理、有效的出路,创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门峡倡导的“堵疏结合,以用为主”的工作措施与全省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完全吻合,这些经验值得全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大力推广。

      据了解,在秸秆基料化利用方面,洛阳、濮阳、许昌等地秸秆食用菌生产已经初具规模,推广了“秸秆—食用菌—有机肥”循环经济模式。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提倡开展秸秆的工业化利用,目前,全省已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秸秆制作板材、造纸等企业。该负责人表示,尽管三门峡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

      了一定经验,但由于收种时间短、秸秆利用机械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秸秆收储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全省范围内的秸秆丢弃和焚烧现象并未杜绝,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省农业厅将从农作物秸秆田间处理机械设备一体化、完善秸秆收储和流通体系、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加大对秸秆的综合利用,为禁烧找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