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以普查强化全省文物基础工作

20.11.2015  09:47

  自普查启动以来,河南省各项工作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各级普查办的有效落实,进展较快,成绩突出。河南省在完成好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文物认定、信息采集登录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省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开展普查相关调研课题,丰富普查内容,深化普查成果,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

  一、以文物认定为契机,推进文物藏品建档、定级工作

  普查启动之初,河南省即针对各博物馆、纪念馆等部署开展文物藏品清库建档工作,结合普查文物认定对近年来新入藏文物进行鉴定定级。省文物部门、省普查办制定鉴定定级工作方案、统一全省各类文物的鉴定定级标准,培训鉴定定级人员,按照省辖市初步鉴定和省级复核的步骤开展工作。2015年5月,省普查办组织专家开展实地检查,确保各收藏单位账物一致、档案完整规范。目前,各省辖市的初步鉴定定级工作全面完成,省级普查办专家组已完成郑州等15个省辖市118个文物收藏单位的13757件套文物的鉴定定级复核工作,进一步提高普查数据质量。

  二、以摸清家底为基础,带动零散石刻集中保管工作

  河南省有近2万件离开原地、分布于田野的零散石刻碑刻,没有列入不可移动文物点,也未纳入馆藏文物保管范畴,缺乏切实的保护措施,保存状况堪忧。为全面摸清全省文物资源情况,加强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河南省以普查为契机,在18个省辖市市区和108个县域全面推进零散石刻集中保管工作。为统一工作标准,河南省制定了《河南省田野零散石刻文物集中保管试点工作方案》和详细的田野零散石刻集中保管规范,在工作范围、原则、方法、安全措施以及集中保管的条件等方面形成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定。巩义市、沁阳市、光山县政府为集中保管的石刻专门筹建博物馆或展示场所。目前全省已集中保管零散石刻碑刻1万余件,有效地保障了文物资源的完整性。

  三、以普查为动力,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整体格局

  经调查,河南省共有529家国有单位收藏有文物,其中290家为文物系统外单位。为推动系统外各国有单位普查工作,河南省多次召开普查工作座谈会和培训会,及时掌握、解决各国有单位文物普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提高工作积极性,省财政根据文物藏品量对系统外单位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助。文物收藏量较大的系统外单位普查工作总体进展顺利,省图书馆已完31242片古籍雕版除尘清理、上架入柜、统计等工作;省文史馆收藏的17000张拓片登录进程过半。河南农业大学受省文物局委托,牵头承担全省馆藏自然类藏品标本的采集登录工作,对6所高校进行业务指导,已采集登录自然类藏品标本2万余件,为摸清全省自然类藏品家底,推动普查进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河南省通过调查、认定、登录等普查工作环节,在全省建立起各部门、各系统积极参与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格局,不断深化普查已有成果,文物普查对全省文物工作的积极影响和全面推动作用已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