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山西平陆“河南村” 河南人最多占95%以上

19.01.2015  11:11

  92岁的项得俊老人老家在南阳,如今他已是四世同堂。

  □记者房琳通讯员赵岩文记者房琳通讯员闾斌图

  阅读提示|站在三门峡,北望黄河,那里已是晋南,山西省平陆县。这里的计王村、曹家庄、槐树下村等一些村落,以河南人居多,有的占到95%以上,被称为“河南村”。他们从河南郑州、新乡、南阳、三门峡等地,或逃荒,或探亲,或因三门峡大坝的修建而迁居至此,但依然保留着河南腔。说着河南话,爱吃糊涂面、玉米糁汤、炸油饼。这里的村民们说,他们时常会忍不住想起河南老家。

  1月15日,大河报记者赶赴平陆县,探访这些陌生而亲切的“河南村”。

  现状 吃的河南饭,会说老家和当地两种方言

  “你去哪儿哩?”“弄啥哩?”刚到平陆县圣人涧镇计王村,记者便听到熟悉的河南话。记者简单地说明来由,村民便热情地握手、递烟、招呼去家里坐坐。“你们是从河南来的老乡啊,我老家就是河南新乡的。

  根据村民的指引,记者找到该村的村主任张苏平。记者进门时,张苏平一家正在吃午饭。馒头、玉米糁汤,还有一盘咸菜,简单可口。“看见没,吃的都一样,跟河南的没啥变化。”张苏平指着饭菜说。

  据张苏平介绍,计王村有近900口人,其中95%为河南人,主要来自荥阳市汜水镇、巩义市等地。“尤其以汜水人最多,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小汜水’。

  “我们村的人基本会说两种话,一种是河南话,一种是当地话。”张苏平说,她是地道的山西人,河南话却说得格外溜。

  喝玉米糁汤,吃糊涂面,炸油饼,河南的吃食在这里同样是家常。

  在古王村,记者看到了河南人修建的砖窑洞。村民杨玉春说,这是上世纪60年代洛阳的师傅来这里修的,很结实,以前是村里存放粮食的库房,现在成了村里的卫生所和老年活动室。

  追溯 逃荒、投亲、移民等是“河南村”形成主因

  一个独轮车,车上是6岁的项得俊和两个妹妹,父母在身后推着。车轮咯吱咯吱的声响,那是逃荒的声音。

  92岁的项得俊坐在炕上,眉毛都有些花白,但对于这些,他依然记得。“老家人多地少,吃食不够,大家只能四处逃荒。听人说,这里有饭吃,就一路逃荒过来。”项得俊说,一路走走停停,走了半个月,他们一家才从河南南阳走到平陆县曹家庄村,在此落下脚。

  现在,项得俊已是四世同堂,但河南话一直没丢。

  据了解,除了像项得俊这样,因逃荒、投亲来此的村民外,居住在这里的河南人,也有因三门峡大坝的修建而移民过来的。

  “我两岁的时候,(三门峡)大坝修建,父母亲走到了这里,老家就在河对岸。”60岁的史建峡是槐树下村的支书,老家便在黄河对岸的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他告诉记者,该村80%为河南人,像他这样因大坝移民至此的也有多户。

  槐树下村老人集体整理编撰了《槐树下村纪事》一书,该书编委会主任史建峡说,据《资治通鉴》推论,东汉末年,河南、山东成了战场,平陆多高山沟壑,正是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当时已有河南人移民至此。到了近代,1942年的大饥荒中,河南荥阳、巩义等地的部分百姓沿黄河向西逃荒,辗转至平陆地区。

  种种原因,造就了这些远在他乡的“河南村”。

  往来和老家亲戚常串门,也经常到三门峡市逛街

  “我给孩子说了,打算今年再回老家走走。

  在计王村,77岁的武起元坐在自家的小卖部前,神情有些迫切。而他口中的老家,便是河南郑州市上街区。

  “当初老家穷得叮当响,我爷爷就挑着担子,从河南上街把我父亲带到这里,没想到竟在此扎根了。”武起元说,他爷爷是名铁匠,靠修修补补的活计养活了一家人。

  武起元曾在1976年回家乡看过一次,他说:“虽然从小没有在家乡长大,但毕竟那里才是我的根啊,老家还有一个叔叔,上次回去感觉特别亲切。

  “我们(平陆县)离运城市远,逛街就经常去三门峡,就过一个黄河大桥,很方便的。”计王村村主任张苏平说,因村里人会说河南话,在三门峡或河南其他地方他们也“如鱼得水”。

  此外,不少来山西做生意的河南人,听到他们一口河南腔后,也会很热情。“老乡嘛,价格优惠一下喽!

  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槐树下村以及附近这些“河南村”都与河南有往来,“有河南媳妇嫁过来的,我们村里也有村民去三门峡做生意的。

  思乡“一年要回去两三次,每次都觉得亲切

  “虽然家里早都变样了,啥也没有,可看见那些土墙啊,还是忍不住。”史建峡告诉记者,3岁时他随父母来到槐树下村,现在60岁的他离开故土已半个多世纪,但每年都要回去两三次。

  “孩子们都在这里长大,他们回去说没啥感觉,可我每次回去都……”提到每次回家的感觉,史建峡卡壳了。那个词语,在他嘴里兜兜转转,始终未说出,“唉,我也说不出来啥感觉,反正觉得亲……

  在计王村,91岁的老寿星梁金华,思乡之情更重。

  “前几天,我的侄子还从河南那边来看我,我在这里挺好的,听说老家(洛阳)新安县也挺好的,可还是想回去看看。

  记者起身准备离开时,老人拄着拐杖非要送送:“你们没事就过来看看,说说话。

  计王村两棵参天大槐树是村民的宝贝,树下几位村民正有说有笑,一口的河南腔。记者细细听了听,他们在谈论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也在说兄弟妯娌的家长里短。他在抱怨,今年的雪怎么还没下;她在期盼,过年的时候儿子是否会回家。

  现在的生活平淡幸福,梦里的故乡也真实亲切。

  这里是晋南。

  这里,也是“河南村”。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