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理论版整版刊登我校金碚教授和王海杰教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文章

13.11.2020  11:11
2020年11月11日《河南日报》第8版(理论版)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金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党中央针对新的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做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和战略谋划。

  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际合作,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事实也证明,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全球竞争中,核心技术难以仅靠引进获取。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如果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核心科技来支撑自己的技术力量,就只能受限于亦步亦趋的跟随策略,不仅难以根本性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而且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附庸,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科技自强自立意义重大。
  一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防范外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风险,就必须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而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则是必由之路。
  尤其是在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及数字技术领域的原创性突破,以及量子理论、生命科学、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空间科技、海洋科技等领域,如果没有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就难以实现创新突破。
  二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的需要。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这一倡议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践行这一理念,将成为世界进步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大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北斗”全球导航系统、“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墨子号”卫星、“中国天眼”、5G技术等等,中国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不仅造福着14亿中国人,而且也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各国人民深受其害之际,中国率先承诺中国研发成功的疫苗将作为公共品由全球共享。这真正从实践上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中国科技担当”的国际责任。

  准确把握三个关系
  科技自立自强与历来主张的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等战略,在内涵上一脉相承。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一般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的关系。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进步,大量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科技自立自强,既要鼓励大量一般技术的普遍性进步,更要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自主掌控。
  二是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史表明,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立自强是目标、基石,开放合作是过程、路径。一方面,只有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防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才有对外开放的底气。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无国界,强调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也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开放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科技竞合,不断提升统筹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的能力,才能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更大发展。同时,中国科技创新也可以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是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关系。应用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手段,而基础科学则是应用技术的源头,也是应用技术领先世界的条件。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在加强应用技术攻关的同时,更加重视具有前沿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夯实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

  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问题。科学研究不能仅仅以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规模来衡量,必须以能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评价。只有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和创造性成果,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二是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但缺乏世界级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三是企业科技创新主动性不足的问题。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四是创新资源碎片化问题。科技计划、投入、管理分散,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不够,影响了科技水平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普遍性提高。

  切实采取五项措施
  第一是要准确认识我国科技创新现状。在建设科技强国过程中,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另一方面,在许多领域,特别是高端研发方面还有众多“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和掌握。
  第二是要增强科技自立自强信心。“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证明科技自立自强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独特优势,发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对一些方向明确、影响全局、看得比较准的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强大合力,致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第三是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一方面,科技创新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也需要更大的加速度。在产业更新换代过程中,新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变革往往是最难掌控但又是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技创新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瞄准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先兆,密切跟踪、科学研判、看到差距、找准问题、超前规划布局,集中加大投入,力争抢占先机。
  第四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也要有顶层设计和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合力抓好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创造良好的平等竞争环境和政策激励机制。
  第五是要完善人才政策。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科技自立自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不断优化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使用、管理等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要消除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政策障碍,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人才管理评价体系,增加科技人才收入,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完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优化软硬件环境,保障科技人才合法权益。要建立改进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勇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技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扩大科技创新人才规模。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就一定能够建设成为科技强国。(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

  媒体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0-11/11/content_454896.htm



                            河南,科技创新如何融入新发展格局
                                   王海杰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是当前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稳定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十四五”时期河南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链
  科技创新能够加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河南应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方向,坚持“四个面向”,着力破解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技术问题。一是围绕全面实施“三区一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的战略需求,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生物与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种业、农业物联网和装备智能化等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二是围绕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河南优势产业,研制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以优势领域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在高端重大装备、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通信与信息安全、重点功能性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在现代食品制造、煤化工清洁生产、高性能钢铁及铝合金等传统产业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研发一批差异化中高端产品,推动产业改造升级等。

  优化创新体制机制
  科学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河南应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一是推进产学研协同。深化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现代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引导企业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进行研发创新。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河南中心、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为依托,加快建立覆盖全省、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网络,积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努力实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有机衔接。

  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是承载科技创新活动的物理空间、机构组织或产业形式。一是丰富完善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河南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综合载体作用、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辐射作用、自创区的创新示范作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引领作用。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研发平台。支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孵化平台,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快构建各类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中小企业申报建设各级各类实验、研发平台,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对接。二是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计划。在轨道交通、信息安全、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其体制新、机制活、潜力大、成果转化快的优势。

  集聚多元高端创新要素
  开放创新是诸多国家和地区汲取外部创新资源、弥补自身创新短板的有效路径。一是构建技术转移市场体系和“引进来”“走出去”为主要路径的内陆地区科技创新新模式。充分利用河南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枢纽和核心节点地位,面向全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外资研发中心来河南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河南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二是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性研究和战略性创新的主体,在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领域具有优势。河南应以强化基础前沿研究为重点,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四个面向”,增强创新发展基础支撑,包括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学问题研究。应借助“双一流”高校和区域特色骨干大学的学科优势,组建大学科技园区,引导高校园区、科技园区与产业集聚区“三区联动”,形成高校、政府、企业之间产学研用的协同与贯通。

  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一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应以“双一流”高校为龙头,以地市特色骨干大学为支柱,以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创造技能的内在整合为基础,特别是借助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提升创新型科技人才多元复合的设计能力、集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其他创新能力。二是围绕创新链优化人才政策链。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体系,突出以事业引才、产教育才、环境留才,完善人才的发现、引进、激励、评价和成长机制。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如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以及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为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和服务保障。

  着力营造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的支撑。要弘扬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塑造大胆创新、不惧失败、自由自主的创新氛围。要加大科学素养在全社会的普及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向公众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切实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设,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媒体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0-11/11/content_454896.htm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1-13 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