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11.02.2018  08:20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基础;绿色,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期待。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必然是生态环境同样高质量的发展。

2018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继续保持“三个同步”“三个高于”。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比翼齐飞”,这是我省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之举。

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发展方式落后,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能耗水平仍然较高,环境问题依然严重等,都成为制约河南经济转型发展的“瓶颈”。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河南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由于建设项目多、工业结构重、增长方式粗放、治理能力不足等,面临着环境质量恶化、资源约束趋紧等重大考验。这些考验过不了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正是顺应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点,突破现阶段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绿色发展,势在必行。”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城市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认为,在发展初期主要是解决量的问题,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必须解决污染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生态与经济“双提升”

强力推动环境攻坚,河南下了大力气、大本钱。

我省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大,尤其是工业结构较重的豫北城市,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高污染、高能耗。面对巨大的环保压力,这些地方已迈开绿色化改造的步伐。

2017年,安阳市针对污染存量大的难题,瞄准国内先进水平,提出了严于国家特别排放限值的“深度治理标准”,确定了76家企业272个治理项目,总投资约66亿元。随着治理项目陆续建成运行,环境效益逐步显现。在安钢,已投入使用国内首创的5套焦炉烟道气脱硫脱硝项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远低于特别排放限值,实现了近零排放。

实施绿色化改造,逐步解决污染存量,正是我省近年来推动绿色发展的重点。通过大力推进工业深度治理,综合运用排污许可、驻厂监管、错峰生产等治污手段,倒逼不少工业企业提标改造,脱胎换骨,实施清洁生产。

与此同时,我省协同推进集中供热供暖、散煤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扬尘污染防控等污染综合治理,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打下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呈现同步提升的态势。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企业持续加大产品节能改造和技术装备升级力度,全省能源利用效率整体提升。201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下降20.46%,年均下降5.56%,预计2017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左右。

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降低。2016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2年减少92.93万吨、8.5万吨、86.23万吨和81.76万吨。

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效果。2017年,我省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目标任务,全省平均优良天数实现了向全省人民承诺的200天以上的目标。此外,土壤环境质量逐步好转,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绿色发展阔步疾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18年,我省将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要超210天,全部消除省辖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此,我省将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逐步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完善生态补偿、绿色环保调度、排污许可、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制度,开展工业企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清洁城市、打击黑加油站和劣质油品、散煤治理、“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黑臭水体全面清除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生产和消费绿色化,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今后5年,我省将朝着环境质量更加向好的目标迈进,实现单位GDP能耗再下降15%,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蓝天、清水、净土;白云、绿树、红花……美丽中原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