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大旱之年秋收无忧
8 月12日,延津县土地整治项目区,集北村老支书王书运(右)看着丰收在望的花生,露出喜悦之情。
首席记者周怀龙 摄
烈日炎炎,土地干裂,庄稼枯死……入汛以来,河南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旱情,平均降雨量达到1951年以来同期的历史最低值。“中原粮仓”告急!
然而,记者近日在豫北新乡市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庄稼长势喜人,秋粮丰收在即。当地群众告诉记者,由于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的实施,农业灌溉有了多重保险,实现了大旱之年无旱情。
给农业灌溉上了“双保险”
“如果没有土地整治,今年村里的玉米至少减产一半。”新乡市延津县王楼乡老庄村村支书王喜陆,一边蹬着鞋底厚厚的黄土,一边跟记者唠起了家常。
“我们老庄村是刘震云的老家,电影《1942》的素材就是取自我们村。”王喜陆和刘震云是同班同学,一起下过地、干过活、守过水。在他的记忆里,虽然没有《1942》里那么惨烈,但颗粒无收的年头却不少见。
8月12日,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河南省延津县项目区,村民们正在用土地整治开挖的机井给庄稼浇水。
“以前,全村的地里没有一根电线杆,也没有一口井,碰上像今年这样的干旱天气,浇水比登天还难。”王喜陆告诉记者,由于缺水多盐碱,老庄村大部分耕地都是中低产田,不少地亩产只有五六百斤,村民只能靠天吃饭。去年河南大旱,就因为干旱少雨,老庄村大部分麦子只长了半截高,收成更是少得可怜。
“今年年初,土地整治终于来到了俺们村,全村3500多亩地通了路、修了渠,还一口气打了48口井,遇到今年这样干旱的天,也不愁没水浇地了。”王喜陆高兴地说,“村里的老人天天念叨,说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
在延津县石婆固乡集北村,年近古稀的老支书王书云告诉记者,土地整治给当地农业灌溉上了“双保险”:一部分来自黄河水——“以前没搞土地整治,渠都废了,即使黄河有水,也引不到地里。”另一部分来自土地整治项目打的水井——“村里以前自己打的几口井已经抽不上水了,现在靠的都是项目新打的井。”
“你看这庄稼,长得多好。”王书云感慨地说,集北村旧村复垦的300多亩土地因为有了水源灌溉,经过两年多的熟化,如今已成了优质耕地。“明年这片地的流转费就能涨到700元一亩,光这一块村里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