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支边青年60年前记忆:拖拉机手和同伴走睡7公里

06.12.2016  22:43
劳动中的军垦女战士(翻拍照片) - 新浪河南
徐贵机组当年夺得锦旗时合影(翻拍照) - 新浪河南
来源: n.sinaimg.cn
劳动中的军垦女战士(翻拍照片) 徐贵机组当年夺得锦旗时合影(翻拍照) 徐贵 砍土镘 马太生(来自兵团军垦博物馆) 象征“军垦”的砍土镘与步枪

  大河报特派记者 张鸿飞/文图

  核心提示|今天,从河南省会郑州直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需要4个多小时,乘火车需要30个小时左右。而在60年前,河南志愿到边疆屯垦戍边、保卫边疆的支边青年,走了15天还要多。资料显示,仅1956年5月6日至6月15日,郑州火车站就发出46趟专列,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送去了5万多名河南支边青年。这些风华正茂、满怀豪情壮别故乡的中原儿女,用双手把天山南北的亘古荒漠变成了万顷良田。

  在纪念河南支边青年进疆60周年的日子,大河报特派记者走进兵团,重寻数万河南支边青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支边援疆记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1956年)记载:9月11日《新疆日报》报道,5.5万多名志愿参加边疆建设的河南支边青壮年,全部到达生产建设兵团。经过分配,有近两万人留在了农八师石河子垦区,1.5万多人到达农七师车排子、奎屯等垦区,其他被分配到了农一师、二师、四师、六师,及玛纳斯河、乌河水利工程处等。

  “当年,想来兵团支边的年轻人很多,但可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段德普1956年来兵团前,已经担任了村高级合作社青年生产队队长,还入了党。

  段德普今年78岁,禹县(现禹州市)花石乡王桥村人,1956年,全县有几千人报名,最后,只确定了两千多人。

  张长治,1956年离开河南进疆来到石河子垦区时,他的老家还叫巩县(现巩义市),2006年记者赴石河子参加河南支边青年庆祝进疆50周年活动时,采访过这位老人。如今,60年过去了,老人说起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当年,张长治是以调干的身份带着973名巩县乡亲离开家乡的,出发前,县里给每个人发了5元生活补贴。张长治告诉记者,下了火车换了汽车就走上了一条简易的土路,走过星星峡,到了一处陡峭的悬崖时,他们乘坐的卡车方向盘突然失灵,七扭八拐,幸好右前轮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才没翻落下悬崖。

  人物影像志

  1

  一招“黑虎掏心河南娃被赞 ”术,“小罗成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垦荒史上,有一个罗成式的传奇人物,他就是马太生。

  马太生,1941年出生在邓县文曲马庄一个回族农民家里。1956年6月,15岁的马太生响应国家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号召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现第八师)石河子垦区。1957年12月,修建莫索湾大渠的战斗打响了,马太生所在的莫三场工程队,也在老军垦战士的带领下加入了修渠的大军。

  时值寒冬,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7摄氏度,红焦土地面被冻得比石头还坚硬。马太生说,抡圆了双臂,挥着十字镐刨下去,地上只留下一条白印子,“当时修渠开挖土方,每天每人定额1.5立方米,照这样下去,怎么能完成任务。

  下班了,爱动脑筋的马太生独自留在工地,动开了心思。从戈壁滩上捡来梭梭柴,堆成一堆点燃后,马太生看着燃烧的梭梭柴和渐渐被烤化的地面,想到了一个主意。

  第二天,马太生第一个来到工地,并在工程队摆擂——看谁一天能挖土10立方米。战友们被他感染了,有15人参加打擂。当日,工效提高了80%,完成定额任务量的192%。

  马太生荣获了一面红旗,由他创造的“架柴烤冻土,冻土烤化,挖空冻土、下层掏暖土”的“战法”,也被形象地总结为“黑虎掏心”术在工地推广,工效整体提高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