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年中“经济观察”④——集中力量补短板

22.07.2016  19:4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我省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就业收入平稳,物价保持平稳。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始终站在顺民意、惠民生的高度,坚持补短板、守底线,在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棋盘上,频频落子布局。

  而另一方面,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科教落后和创新不足、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等,仍是阻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补齐这些短板,就如同填平前进路上的坑坑洼洼。唯此,河南经济才能行稳致远,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共享发展真抓实干精准脱贫

  截至去年底,我省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位。省委书记谢伏瞻说,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重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面对贫困群体,我省提出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放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来谋划,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坚持“转、扶、搬、保、救”等措施,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从“扶贫”到“脱贫”,充分体现了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不仅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充分诠释,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

  我省“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已经排好。从“大水漫灌”转向“靶向治疗”、精准扶贫,一揽子《办法》和《方案》也应运而生。“关键是要真抓实干,把好政策、好举措落在实处,落到贫困群众身边。”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曾徳亚说。

  绿色发展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粗放型发展方式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尤其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已成为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的短板之一。

  省长陈润儿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指出,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客观上看,建设工地多、产业结构不合理、天气影响大。主观上看,则在于发展理念滞后、治理力度不大、领导责任落实不力。

  补短板,既要有决心,更要有方法。要把短板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

  目前,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已形成“1+6+7”制度体系。围绕补齐环保短板,我省将抓好重点源头、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把解决大气污染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市)分别与省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省环保部门每月对其空气质量情况进行排名,排名连续靠后者要被约谈问责。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让蓝天白云常驻中原,

  老百姓才能享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面发展补齐社会事业短板

  有减有加,方为正途。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钢铁、煤炭等领域去产能任务艰巨,职工安置问题凸显。必须意识到,减法做到哪里,加法就要做到哪里;去产能去到哪里,社会保障就要补到哪里。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世伟说,我省将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文件精神,通过制定再就业帮扶计划、提供职业培训补贴、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等措施,托举起困难职工新的希望。

  谋划好河南未来发展,人才是核心。“从‘人口’到‘人才’——一字之差,大有不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说,当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时,必须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大幅增加中高端人才比例,转变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发展的本质是为了人民,补短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须全力补齐民生及社会事业短板。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凡此种种,都是补短板的着力点所在,也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托。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瞄准短板领域攻坚克难,积极扩大有效供给,全省人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记者 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