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矿二院鏖战青藏高原

30.07.2014  19:42
       

步伐坚定地“走出去”,鏖战青藏高原一年多来,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在青藏高原完成了阶段性工作,2014年5月,该院青海分公司再次进驻矿区开展后续的地质工作,目标是今年10月份之前完成全部野外地质工作,主要有地质填图,地质剖面测量,物、化探、槽探等。

布洛沟多金属矿预查”是该院在青海承担的首批地质勘查项目,对开拓青海地勘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青海项目全体人员肩负重要使命,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力争在海拔高、人烟少、山体陡峭的矿区实现矿突破,不辱使命。

地质队员靠着石头吃午饭

5月份的矿区,寒冷多风。刚驻矿区,便是一场大雪。对于在内地享受春夏之交温暖阳光的人来说,来到这里,无异于从温室进入了冷冻室。衣服一件套一件,比赛似的,一个人比一个人穿的多。晚上盖上被子,还要把随身携带的衣服全部都盖上,仍然冻得睡不着觉,几个年轻人不得不挤到一个炕上来相互体温取暖。

雪停了,随之而来的是沙尘暴。风大、沙多、能见度低。有次下山回来正往驻地赶,沙尘暴骤起迅速笼罩整片视野,汽车立即减速,像蜗牛一样找寻模糊不清的崎岖路面。一个风沙柱突然袭来,整个汽车陷入沙丘,能见度顿时为零,幸好司机技术精湛,一脚刹车,车站在原地。待风沙渐去,只见前方是一个急转弯,而急转弯下竟是五、六米的深滩。

6月的矿区很少降雪,矿区的山峰不在一个海拔高度,那里逢云必雪,雪下得急走得也快。山脉最高峰位于海拔4700米,一条长长的山沟是通往那里的捷径,在山沟里有条冰河,冰河两侧是矗立的悬崖。虽然2米厚的冰承受几个人的重量绰绰有余,但是冰的湿化和寒气,让人不寒而栗。矿区海拔在3600-4700米,平均海拔在4200米左右,落差最高达到1000多米,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喘上好大一会儿,稍微爬的快一点,都出不来气,就像一个篮球运动刚打满全场。更让人望而生畏的是深切割的山体、陡峭的崖壁,它约占矿区的4/5的面积。很少有人去过那里,仅仅生活着寄居于崖壁上的岩羊,连生活于周边的棕熊和狼也很少光顾。不记得我们地质人员多少次被困在崖壁中央,也数不清我们多少次循着岩羊走的5公分小道在陡崖上艰难前行。

地质队员在冰面上行走

在青海天黑的比较晚,要比内地晚一个多小时,我们早上8点从驻地出发,一直到天黑晚上9点钟甚至更晚才回到驻地,一天爬山近12个小时。为了减轻上山的负重,大家都不敢带太多的水,可是不到中午大家都把水喝干了,中午只能躲在背风的悬崖峭壁下喝雪水,啃着跟石头一样硬的馒头和面包,中午的一顿饭就这样就解决了。尤其是在采岩石剖面的时候,上山背的是水、干粮和地质“三件宝”,下山回来还要背上十几个岩石样,每个地质队员的负重都有二三十斤重。而且“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大家伙来说,是多么大的挑战。

从山脚下,到坐上车,往往要淌过一条十几米大河,每到七至十月份,河水猛涨。从雪山上流下的雪水,就是在强烈阳光照射下,也冷得刺骨。大伙儿每淌一趟水,都是冻得牙齿打颤。窄的河流,我们垫着石头过河。一次一名地质队员踩到光滑的石头上,不小心整个人摔倒在河里,全身湿透,不得不脱下衣服在阳光下晾晒,有时候还要生火来把鞋子、衣服烤干。

刀越磨越快,人越挫越勇,艰苦的条件锤炼了地质人的作风。

目前,项目部9名地质队员,共完成青海省都兰县布洛沟金多金属矿预查项目地质填图12平方公里,岩石剖面测量5千米、采集岩石样500个,采集地质化学样76件。

采访到最后,笔者问地质队员,青海有琳琅满目的观赏石,你们为啥不利用技术优势,挑几块美石带回家把玩?项目负责人郭景会说,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即使有这个念头,也不可能把岩心样放下,搬一块石头回家吧。

地质队员就地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