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又多俩院士 我省两院院士总数至此上升为20人

08.12.2015  09:30

昨天,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陆续公布了今年新增选的院士名单。两院今年共增选131名院士,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0名,中科院院士61名。

今年我省有两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来自郑州大学的王复明和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张新友。增选后,我省院士人数为2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

我省新增俩院士,总数20人

高校和科研院所向来盛产院士。今年新增选的7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半数来自高校,21.4%来自科研院所,30%来自企业及医院,比2013年增加8.5%,更多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52人,其中资深院士322人。

70名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河南与浙江一样,都有两人入选,广东有3人、江苏有4人、湖南有5人、上海有6人。

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院士人数不多。这次增选后,我省院士总数本该达到21人,但今年2月11日郑州大学钟香崇院士离世,这样,我省院士总数为2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

这20名院士有不少是中央驻豫单位院士,比如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许其凤、邬江兴、高俊等。

新增的院士都是“中原学者

我省这次新增选的院士,有不少共同点。“中原学者”被称为院士的“摇篮”,今年当选的俩院士都是“中原学者”。

其中,王复明2008年被评为“中原学者”,张新友2010年被评为“中原学者”。

另外,两个人还都是“海龟”,都有海外留学经历,都因为表现出色而被挽留,都拒绝了对方开出的优厚条件,最终依然回国。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他提出了基于系统识别原理的层状结构反演方法,被认为是反演理论突破性进展,对公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美方希望他长期留下,但王复明没有丝毫犹豫,他一直期盼着早日回国投身于高速公路建设大潮。1993年4月,项目一完成,他就立即带全家回国。

1988年,张新友在导师推荐下,只身到位于印度的世界著名的花生研究中心——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主攻花生野生种的利用潜力、利用途径及种质创新的研究。

当时,导师挽留张新友在印度攻读博士学位并承诺提供优厚待遇,但被他婉言谢绝了。

河南院士人数在中部倒数

从全国来看,在豫的院士有20人,数量在全国排中等以下。

院士多出自高校和科研院所,而河南本身的重点高校比较少,只有郑大一所211高校,而湖北、陕西等省份重点高校云集。从中部来看,河南院士人数排名倒数。

据统计,湖北今年新增选两院院士8人,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4人,两院院士人数达到70人。

在陕西,两院院士人数在全国也排在前列。据统计,2013年时,陕西已有院士62人,加上今年新增选的院士,两院院士总数也在70人左右。

湖南今年新增选了7名院士,其中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科院院士,两院院士总数已达到61人。

安徽省的两院院士也比河南多,2013年时已达到29人,加上今年新增选的院士,也已突破30人。

河南不仅院士人数少,本土院士更少。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吴养洁是河南培养的第一位本土院士,2003年当选。随后,2009年当选的申长雨、张改平也是河南为数不多的本土院士。

籍贯为河南的院士其实并不少

虽然在豫的院士不多,但河南籍院士并不少。

2013年新增选的104名两院院士中至少有6人是“河南籍”,除樊会涛外,还有丁奎岭、施一公、张培震、何满潮、王晓东等。

2009年,增选院士中除了申长雨、张改平外,还有4名河南籍院士,他们是王光谦、刘炯天、翟明国、周卫健。

2008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编制的《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对1955-2007年当选的两院院士按“出生地”进行了统计,河南籍院士有43人,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处于中等。

这些河南籍院士多集中在省外的重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从事科研。

应用领域的工程院院士较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样,都是每两年增选一次,而且年份相同,都是奇数年。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85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77人。我省20名两院院士中,为啥只有6名中科院院士?

据了解,中科院院士侧重于科研,而工程院院士在应用领域更为擅长。河南的高精尖技术不多,我们培养的院士也多以应用领域居多。

所以,我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要多于中科院院士人数。

院士每个月发1000元津贴

院士,是科技工作者的至高荣誉。很多人关心,院士的待遇怎么样?是不是能拿很高的工资?

如果告诉你,院士每月曾只发200元的津贴,你会相信吗?

据了解,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提高两院院士津贴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2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000元。两院院士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资深院士津贴标准每人每年为10000元,资深院士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新当选的两院院士,自当选之月起发给院士津贴。

10月份的名单为啥现在公布

今年10月底,已有部分渠道开始公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为何官方今天才公布?

实际上,这也和中国工程院今年新增的“终选”机制有关。过去,院士候选人仅由候选人所在学部范围投票选举,此次增加了“终选”机制。今年新增选院士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考察候选人在更广学术范围内的认可度。选举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有效票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

也就是说,根据中国工程院公布的增选流程,3月31日为院士增选报送材料截止日期,7月31日为受理投诉信的截止日期,10月的最后一周终选结束。但是,并不是说候选人都“板上钉钉”了,而是要等待最后一次等额票选。

今年,王复明和张新友成为我省新增的两位院士。他们俩有不少共同点:他们都是河南人,都是“中原学者”,也都是“海归”。

这两位新当选的院士都是研究什么的?他们的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荣誉背后他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王复明

年龄:58岁

专业:岩土工程

单位:郑州大学

个人简介:

病路险坝“微创”修复技术开创者

王复明是位“工程医生”,专门给道路、堤坝等看病、做手术。裂缝是危害高速公路、堤防等基础设施的“疑难杂症”,常规维修方法是钻孔挖坑、“开膛破肚”,不仅“治疗”周期长、费用高,且很难“治愈”。

王复明发明了一种“微创”修复技术,道路无须“开膛破肚”就能检测修复,十几分钟就可开放交通,为高速公路病害诊断和快速处置开辟了全新途径。他曾给南水北调中线等很多工程做过“微创”修复手术。

从银行贷款买设备搞研究

王复明,河南沈丘县人。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郑州工学院首届大学生,而立之年拿到大连工学院博士学位。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由于表现出色,美方希望他留下,但王复明没有犹豫,项目一完成就立即回国了。

回到郑州工学院,科研条件可谓“一穷二白”,首要难题是缺少无损检测试验设备。他拿出全家积蓄,并以18%的年息申请60万元投资贷款,自己筹款解决了设备问题。

从1994年到2004年,他和团队拉着检测车从省内到省外,冒着严寒酷暑,遭遇多次险情,无偿检测公路1.6万公里,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试验数据。

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层状结构电磁波和动力波反演理论,开发了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给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做过手术

长期的大量试验,让王复明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道路有什么问题,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对王复明来说,只诊断还不够,还要找到一种好的“治疗”方法。经过近10年努力,他提出无损检测与高聚物注浆相结合的非开挖维修新理念,为处置基层脱空、唧泥翻浆等疑难顽疾开创了新途径。随后,他又将重点放在攻克堤防、土坝及地下工程渗漏防治等技术难题上。

如今,他的技术、装备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广州地下管道等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加固和应急抢险等技术难题,他成了基础工程“微创”修复知名专家。

张新友

年龄:52岁

专业:作物遗传育种

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个人简介:

我国第一个运用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花生品种的研究员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专注于花生的品种改良,他带领团队培育出了23个花生新品种。

其中,“远杂9102”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四川、辽宁等省均可种植,已成为国际上推广面积最大的花生种间杂交品种,也是近几年我省最畅销的花生品种。

培育出23个花生新品种

张新友,今年9月刚履新河南省农科院院长,河南太康人,是我国第一个运用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花生品种的研究员。

在我国,花生的主产区是河南和山东,但传统的花生品种生长期过长,我国花生的出路主要是榨取花生油,但是农民很难找到合适的油用型花生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育种专家培育的200多个花生新品种,绝大多数是利用北方的伏花生和南方的狮头企等屈指可数的几个骨干亲本杂交获得的,这些品种大多数具有相近的血缘,就像动物的近亲繁殖,无法繁育出优良的后代。于是,更多的人把希望寄托在野生花生中天然存在的优秀基因的利用上。

1984年,大学毕业的张新友来到河南省农科院从事花生育种。1988年,正在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的张新友,又到位于印度的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学习了近两年。在这里,张新友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89年10月,张新友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和国外研究机构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开始把自己掌握的花生远缘杂交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花生新品种的培育。几年来,他和他的课题组培育出“远杂9102”、“远杂9307”等23个花生新品种,从而使我国的花生远缘杂交研究与应用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从2005年起,河南花生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长期稳居全国首位。“远杂9102”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四川、辽宁等省均可种植,已成为国际上推广面积最大的花生种间杂交品种,也是近几年我省最畅销的花生品种。

【对话】

张新友:

科研人员要守得住清贫

河南商报:祝贺张老师成为院士,您有什么话想说的?

张新友:院士是个荣誉,也是对自己多年研究的认可。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社会尊重科技人才的环境,赶上了国家对创新工作的投入,也感谢前辈老师以及团队成员的大力配合,这都是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也感受到一种压力,社会对院士的期待很高,我们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满足社会对院士的期待。另外院士在培养年轻人方面也要下功夫,用好的作风、学风引导年轻人,为科研工作做出更多贡献。

河南商报:您当年放弃优厚待遇回国,是怎么考虑的?这么多年的科研中,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新友:回国是为了听从国家安排号召,也是我的心愿。我觉得做科研要有思想准备,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遇到些挫折很正常。

早些年科研经费紧张,团队成员不足,硬件跟不上,可能是最大的困难。目前条件改善了很多,国家给了大力支持,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搞研究。

河南商报:您目前正在做的课题是什么?

张新友:一个是进一步提高花生的品质,希望培育一种高品质花生,榨出的花生油品质可以接近橄榄油,还可以减少国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和风险;另一个是希望在技术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将来对花生的品质有很大改善,比如改善其营养保健功能、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等。

现在花生育种时间是8到10年,将来可能是5到6年。

河南商报: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您有什么要说的?

张新友:既然选了科研这条路,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能够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诱惑。科研人员肯定不是最富的一群人,也没有那么多可调配的社会资源,但选择了这个事业,就要抵制住诱惑,不然可能走不长。

另外就是要有团结协作精神,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不是基础研究,需要团队的协作,一定要有宽容心,名利方面要看得开,不要过于追求自我。

【责任编辑: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