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院外历史教室”在省少图、郑州四中开放

28.05.2014  20:49
  河南博物院“省少儿童图书馆历史教室”开放仪式现场     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宣布河南博物院院外历史教室开放     河南博物院“郑州四中历史教室”开放仪式现场      省少儿图书馆馆长崔喜梅接过象征知识与文化的“金钥匙”   5月28日上午,“河南博物院院外历史教室开放仪式”分别在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郑州四中举行。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河南省文物局副巡视员李玉东,共青团河南省委学校部部长王宏琳,河南省妇联儿童工作部副部长张红,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崔喜梅,郑州市教育局宣外处处长李勇,郑州四中党委书记李宇红、副校长李锦霞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当天的开放仪式。仪式由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

仪式首先在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田凯副院长介绍了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和两个院外历史教室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是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开展教育服务的特色品牌。2013年下半年启动的“河南博物院院外历史教室”项目,得到了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和郑州四中的大力支持,在借鉴“连锁经营”的理念与模式基础上,以青少年熟悉的“教室”形式,赋予其博物馆教育特点的教学、展示、互动等多种功能,有效打破了博物馆教育的空间局限和传统形式,让博物馆文化真正“扎根校园和社区、走近师生与公众”。

崔为工副厅长对院外历史教室的开放表示祝贺。他指出,河南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的中心区,利用好、传承好我们的文化资源是每一名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伴随着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免费开放,形成了一些颇具文化特色的公众服务项目和专属品牌,今天河南博物院的院外历史教室“落户”省少儿图书馆、进入校园,就可以说是博物馆公共服务品牌“走出去”的一种突破,更是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等社会力量共同开拓的一片“新土壤”,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与省少儿图书馆馆合作、联办,更能发挥双方的文化优势,希望院外历史教室在今后的运作与管理中,把多方共建的平台搭建好、把文化教育的资源挖掘好、把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好,为活跃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积极贡献。

在郑州四中院外历史教室的开放仪式上,郑州市教育局宣外处处长李勇在致辞中表示,作为省会中小学的教育主管部门,郑州市教育局十分重视博物馆与在校教育的对接与协助,每年均会定期要求各学校的师生赴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连续多年与河南博物院联合举办“国宝讲解小明星暨小志愿者选拔”及“博物馆暑期活动节”等多项适合学生参与的品牌教育活动,今天河南博物院院外历史教室的成功开放,又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合作模式,必将为创新教师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放仪式上,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崔喜梅、郑州四中校长闫培新从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手中接过了象征知识与文化的“金钥匙”,从而标志着河南博物院两个院外历史教室的正式开放,首场专题教育活动也在随后陆续展开。作为院外历史教室的首位授课专家,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杜启明在郑州四中院外历史教室进行了题为《中国古代建筑与斗拱》的专题讲座,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生动形象的展示互动,让参与师生对古代建筑及其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省少儿图书馆院外历史教室开展的《陶器故事》互动活动中,来自黄河路二小的50多名小学生唱着儿歌学历史、亲自动手做陶器,在院外历史教室里留下了一段难忘而又快乐的童年记忆。今后,河南博物院将本着社会化的思维和全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除邀请业内专家参与授课外,还成立了以优秀志愿者为主的“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历史教室教育支队”,与博物馆专职教育员共同策划、开展一系列具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教育课程,确保院外历史教室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规范运行。

历史教室创立于2009年11月,作为“陈列展览的延伸、互动教育的平台”,是河南博物院开展社会教育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传统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创新博物馆教育形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创立5年来,历史教室形成了以“文物保护观摩实验类”、“博物馆学程类”、“传统文化类”、“传统节日类”等四大类近50个教育项目,累计开展教育活动2000多场,服务观众76000多人次,累计新闻报道150多次,成为河南博物院的专属教育品牌。随着两个院外历史教室正式投入使用,开创了河南博物院教育工作主动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崭新之路,为实现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分众化”设计与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