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公车改革成绩单:义煤集团3年节约8000万元

19.07.2014  21:29
  公车改革20年,河南各地勇于尝试,不断有举措出台并落实。这些政策曾引起社会的关注,当然也伴随有争议。
  
  昨天,《河南商报》报道了河南各地20年来的车改动作。时间跨入2014年,这些地方公车改革的政策落实得都还好吗?它们是否“水土不服”,又是否“无疾而终”?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发现,河南一些地方在车改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与初衷相违背的事情,比如公车贱卖等。
  
  孟州市
  
  “效果不错”的车改政策,两年就停了
  
  河南各地的车改动作,地方上有资料可查最早进行车改的是孟州市,2005年推广车改政策。2007年,孟州市纪委廉自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办法实施近两年来,群众关于公车私用的举报越来越少。截至目前,全市只有6起公车私用事件被查处,比该办法实施以前明显减少。
  
  但这一“效果不错”的政策,在孟州市推行两年后停了下来。孟州市纪委廉自办工作人员解释,当时当地已很少出现公车私用现象,证明公车贴标签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效”,就终止了此项举措。
  
  济源市则起步较晚,去年5月份开始对公车张贴标志,至今这项政策还在延续。
  
  济源市纪委相关人士介绍,“贴上标志后,公车私用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公车费用支出同比下降27.8%。
  
  郑州高新区
  
  政策受到支持,至今仍在推行
  
  河南众多地方的车改政策中,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不多的执行货币补贴政策的地方之一。
  
  2005年,高新区迈出了车改步伐。高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一伊姓工作人员介绍,高新区车改试点采取的是货币补贴的方式,也就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按级别对因公有出行需求的公务人员发放交通补贴。
  
  “车改前,我们单位有公车20多辆,副县级干部20多人,司机20多人。车改后,公车只剩4辆,这方面经费支出至少下降30%。”该工作人员说。
  
  “高新区车改推行后,确实降低了公车支出,我现在都是开私家车上下班。”高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张永伟说,当时实行的是货币补贴,至今一直按照当时制定的补贴标准发放补助,中间没有太大变化,但他没有透露补贴数额。
  
  义煤集团
  
  三年节约8000万元,个人购车补贴取消
  
  在河南各地此起彼伏的公车改革中,国有企业公车改革是一大亮点,在这不得不说下义煤集团。
  
  三门峡义煤集团公车改革始于2008年,一直被媒体称为公车改革的成功样本。公车改革前,义煤集团有公务用车700多辆,公车开支成了一大负担,每年支出高达5500多万元。
  
  当年8月1日,《义煤集团公司车辆改革方案》出台,取消副处级至副总师的专车或公务用车,对于自己购买车辆的干部,一次性给予8万元至12万元购车补贴,每月限额报销交通费用,报销标准从3500元至6000元不等。2011年,义煤集团公布车改成效,三年节约费用约8000万元,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堵住了管理漏洞”。
  
  昨天,义煤集团一负责人向河南商报记者介绍,截至目前这项车改政策仍在义煤集团延续。不过在2012年10月,集团对车改政策进行了修正,领导干部个人购买车辆,不再享受8万元至12万元的购车补贴。
  
  中牟县
  
  公车拍卖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
  
  由于以前的公车管理政策宽松,公车超编在各地很常见。因此,一些地方想要进行公车改革,不可避免就要处理超编公车。
  
  这其实也是公车改革三大关键词“取消、车补、拍卖”中的环节之一:拍卖要防止公车贱卖。而恰在这个环节,河南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出了问题。
  
  2012年7月,有媒体刊发消息称,近日,中牟县纪委牵头、县国资局承办,公开拍卖了43辆超编公车,实现国资增值53.2%。
  
  现场有40多名竞买人参与,经过多轮竞价,所有车辆全部成交,成交总金额39.11万元,均价9000多元,被网友戏称“公车卖出了废铁价”。不少人质疑:国有资产怎么会增值?拍卖程序不过是走过场。
  
  后来发现,参与此次拍卖的评估公司河南中达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其法人代表、负责人钟某,同时也是负责拍卖的河南拍卖行有限公司的拍卖师。业内人士指出,此种情况就是左手评估、右手拍卖,直接影响估值独立性,存在不小操作空间。后来,河南省纪委、省工商局先后介入调查,并认定“确有违规之处”。
  
  全省
  
  有人认为进步大
  
  有人表示不满意
  
  公车改革20年来,河南各地不断有探索出现。虽然至今还没有全省公车的数量及费用开支总额,但河南商报记者采访的地方,大多声称效果不错。
  
  网友“垃圾耙子”以拍摄公车私用闻名。去年底受访时他说,现在他已经不出去寻找拍摄违规公车了,“节假日7天,出去拍了7天,一辆都没有拍到(违章)。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去年两会期间,商报的问卷调查显示,仍有94.3%的网友给河南的公车使用规范度打了不及格,“车轮上的腐败”依然严重。
  
  这种矛盾的声音存在并不奇怪。因为截至昨晚,关于河南公车改革效果怎样,都是自说自话,没有一个客观的第三方对此做出论断。并且针对国家公车腐败顽疾,想通过一些地方的改革尝试就彻底扭转,未免不太现实。
  
  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16日下发关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方案,这标志着牵动面极广、也触动了中国官员实际利益的公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它在河南的落地,会是河南车改效果的最真实反映。
  
  下期看点
  
  公车改革20年,河南各地勇于尝试,不断有举措出台并落实。虽然举措不同但他们的目的相同,就是要把公车使用“套上笼子”、实现“减少公车开支”的目的。
  
  如今,国家顶层设计的全国性政策开始执行,并且划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河南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探索是否要停止?他们又该如何将全国性的政策嫁接过来落地生根?车改对象有什么反应?请继续关注“河南公车改革这些年之落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