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便利店市场一夜迎春 “巷战”再燃硝烟(图)

25.07.2014  12:18

纯网购服务社区店嘿客便利正在对传统便利店形成逆袭

河南便利店市场10年噤若寒蝉,正在一夜迎春。7月20日,一家名叫U+的便利店将其APP终端与实体店在郑州同步落地,号称“将首创河南O2O全天候便利店”,重塑传统便利店商业模式。事实上,今年钻入河南更大的“鲶鱼”,是顺丰速递旗下的嘿客便利。自5月末入郑后,这一纯互联网连锁便利店所呈现的业态面貌和拓展效率令人咋舌。

新资本抢占地盘尚需时日,但河南便利店“荒漠”生态正在改变,伴随新旧资本的角力,新一轮圈地运动和“巷战”正在上演。

逆袭频现谁是便利店市场的“酵母”?

钻进河南便利店市场的两只“小怪兽”,着实令传统商企不安。

7月20日,U+便利店(以下称U+)的实体店与APP端口在郑州落地试运行。

在传统零售圈视野下,这家初创的本土企业却具备了诸多“外来物种”的显性特征。比如,其创始人兼操盘手薛中华,原为多个饮料品牌河南“省代”,如其自嘲,“乙方变甲方(超市常规零供合同模式),要逆袭了”。

当然,U+最奇葩的特征是O2O全天候商业模式。较传统便利店,U+不但有实体店,还有“空军”:PC网站、手机客户端、电话均可直接订货,并希冀于实现半小时入户配送。“一瓶水我也送货。”这是薛中华对U+服务卖点与市场竞争力的概括。

依其计划,在本年度,U+将在郑州开设70个实体便利店、200个仓储分拨站以及信息化后台与食品加工基地。按照两平方公里设点的布局结构,其规划网络已可覆盖郑州市区(约400平方公里)全境。

这是个聪明的商业模式。U+希望做的,是以信息化后台和物流配送为中枢,驱动“实体店+网店”双向互动式拓展,最终形成O2O商业闭环。

另一新诞生物种,是顺丰旗下纯网购服务社区店嘿客便利。其自5月末入郑后,已迅速布局了约32家门店。

相较于前者,嘿客的特色是店内无任何实物商品销售。哪怕顾客要买管牙膏,也要扫码店内海报、商品二维码,或通过店内PC终端下单。下单成功后,顾客可选门店自提或配送上门。

可见,“借互联网平台”构建全新商业模式,是U+与嘿客搅局传统消费市场的共同特征。但事实上,更令传统商企深感诧异的,是这对小怪兽都选择便利店行业。

这意味着,被国内零售业讽为“便利店荒漠”的河南,在干涸10年后,似乎又迎来了新一拨拓荒者。

24小时便利店河南久违了

24小时便利店,是一个城市经济繁荣度的最佳检测生物。“这是全球零售业判断商业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准。”家乐福河南公司公共关系总监王尚武称,即便LV、阿玛尼在引领郑州的消费风向,也仅证明这里不缺“土豪”,却与基础消费活力无关。

当然,郑州并非没有尝试。2002年起,阿波罗、九头崖旗下左右间、思达、丹尼斯旗下全日鲜、四邻便利,是便利店市场上最为活跃的力量。2003年,市场即出现了24小时便利店。2005年,思达与左右间一度形成“连锁双骄”,单品牌连锁门店数量破百。

岂料,一夜秋风横扫,前三几乎全部折戟沙场。

2009年~2013年,郑州市商务部门几次出台支持便利店业态发展的具体补贴政策,但是,市场新生代极度萎靡,又无大资本驱动市场重启,数年间市场如死水微澜。

截至今年6月,郑州能称得上“类便利店”连锁品牌(直营连锁店比例五成以上)仅3家:丹尼斯旗下便利丹、正道旗下正道思达(2009年收购思达商业)及四邻便利,合计门店总量不足400个。(见附表)

相较之下,烟酒店、杂货铺、计生用品店、报刊亭、蔬果小超市等,却是统治郑州基础消费市场的主流业态。据多家商企的市场调查数据,其总量在郑州市区不低于3万家,又以非连锁化的个体店占绝对比重。

“400∶30000”,诠释出河南便利店“荒漠化”生态。

“尤其是啤酒、饮料、奶制品等基本消费品,百平方米夫妻店出货量超过大卖场,司空见惯。”省内某知名大型食品供应商的说法与此暗合。

为什么郑州开不出便利店?

综合多家现役商企负责人的说法,大致总结如下原因:

其一,误判市场“早熟”。GDP破3000亿元,是全球便利店行业拓展新市场的重要参考值。2008年,郑州市GDP首破3000亿元。但这是极为粗犷的概念,就如纽约与郑州的人口比例、收入结构完全不同。后经国内市场实践,人均GDP达2万元(3000美元)/年以上,才是便利店业态可发育的起点。

其二,郑州缺失夜间消费。这与城市经济结构、商业文化、民众生活习惯有极大关系。

其三,竞争地位不平等。郑州作为全国知名商贸城,市区拥挤着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夫妻店、自发的地摊街,其集聚量在全国数一数二。更重要的是,在税赋条件不平等的现实环境下,便利店与夫妻店交手频频陷入被动。

但事实上,除上述因素外,本土商企经营便利店的现实心态与驾驭能力,也值得商榷。

“2013年之前,日进斗金的购物中心、大卖场都开不完,谁会用心去做便利店呢?”某商企负责人坦言,当年该公司投入便利店连锁的初衷,仅相当于做户外广告牌及购物卡“下水道”。

河南便利店“灭绝”死于谁手?

河南乍现便利店市场的新生力量,令业界错愕:究竟是误闯还是有备而来?

作为“逆袭者”之一的薛中华诉求很简单:“真正合格的24小时便利店,河南几乎为零。”

什么是合格的便利店?需要说明,当下丹尼斯、正道思达、四邻3家公司旗下近400家店,绝大多数应称为“社区便利超市”(下称便超)。

“便超是便利店业态的变种,二者核心区别是市场客群、服务功能的定位。”丹尼斯便利店事业处总经理丁丽丽称,前者是服务于家庭主妇一日柴米油盐,后者则定位于年轻人、上班族乃至路人一时之需。“便超能卖生鲜、袜子、大包洗衣粉,便利店却要主打香烟、盒饭、饮料、计生用品。”

之所以要对便利店业态进行刻意变种,一种观点认为,便超更适应郑州消费习惯。就如早年间,为一瓶便宜2块钱的酱油,郑州人“宁选便宜,不选就近”。但另一观点认为,这暴露了当前市场参与者或不具备驾驭便利店连锁化的能力,只是将大卖场模式张冠李戴。

正道思达常务副总谢道宏更认同后种说法。谢称,7-11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的首要条件,是对方无零售业经营履历。因较于大卖场,便利店“麻雀虽小五脏极其复杂”,从分区域化门店定位、资金投入、信息化终端建设、商品采购及陈列、物流配送设置等,有着极为严苛的技术条件与市场规则。相反,套用大卖场模式的便利店,像“婴儿套上了成人装”一样滑稽。同时,10余年养成压榨供应商、做“二房东”的惰性,决定其在商品采购、价格控制、物流配送等诸项基本功颓废,导致经营利润持续低迷。

或如薛中华说,街头卖茶叶蛋的老太太能赚钱,为什么便利店不卖茶叶蛋呢?因为,商家需要进场费、促销费、DM费、经营扣点,于是,卖茶叶蛋的老太太宁可在街头风吹日晒,便利店却在苦等供应商。正因如此,才导致6年前郑州便利店市场惨遭“恐龙灭绝”的厄运。

新环境、新生态便利店崛起良机?

“如不是中国零售市场竞争环境骤变,并趋向于生态系统重建,嘿客与U+没有逆袭机会。”这是当前市场既得利益者的共识。

什么是新环境与新生态?

通俗地说,这是电商新势力折腾的10年,实体零售商被迫寻找新出口。2013年,除购物中心独善其身之外,国内主流百货、大卖场遭遇业绩下滑或闭店重创。这包括沃尔玛、卜蜂莲花、太平洋等外资零售品牌。此外,物业租金、人力、融资等经营要素成本普涨,导致实体零售商腹背受敌。

这与便利店市场有何关系?“东西卖不掉”,传统商家总得琢磨个“为什么”:商品资源高度雷同背景下,论品类总量,它拼不过阿里系电商云集的百万网商;论价格,它拼不过“烧钱”的京东、唯品会。相较可行的突围路线,就是开发超级购物中心(常规为10万平方米以上)与便利店。

两个业态听似风马牛不相及,却享有同一特色:服务性强、体验感足,电商平台短期无可企及。但现实中,并非所有零售商都玩得起购物中心。更何况,土地、物业资源供应量是瓶颈。

于是,2014年度,中国便利店市场进入空前投资高潮。而O2O商业模式“试水竞赛”,客观上更推波助澜。

当前,便利店市场凸显三股核心势力:其一,既得利益者。日资三巨头(7-11、全家、罗森)、喜士多(隶属大润发)、OK便利(美资)、苏果(隶属华润)是典型代表,他们加速在全国跑马圈地;其二,传统零售商强势转型,如“华南虎”天虹集团,7月20日在深圳开设第一家便利店“微喔”;其三,电商自建与扶持势力,如顺丰速递的嘿客、京东联手山西唐久。

在此变局下,河南便利店领域早已暗流涌动。

在嘿客与U+下手前,丹尼斯在郑东新区已试水写字楼便利店新模式。而正道思达则已改造及新增24小时便利店60个。巧合的是,两家公司均将2016年设为“控制便利店市场”的关键节点。

支撑新旧势力角逐便利店行业的机会,无疑是郑州的城镇化升级与道路升级。比如,城中村“锐减”、道路改扩建,意味着便利店的“克星”夫妻店被大量洗牌;又如,伴随郑州城市经济发展的次生文化在无限度放大;还如,市区交通坐车难、停车难,让很多人更在意“时间成本”。

新旧势力的资源禀赋各有千秋,对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各有高招,但考验竞争者实力的,既是打“巷战”的真功夫,又是从单一渠道商升级为综合化平台商的变形功底。比如,四川红旗超市的大数据、商品展示、新品推荐等模块化服务项目,“从前台卖货转为全链条获利”,值得河南零售商深刻学习。

附表:河南便利店情况

名称已有规模起始时间归属投资人

便利丹约130家2001年丹尼斯集团

正道思达约210家1995年正道集团(以前属思达集团)

四邻便利约30家约1996年河南四邻百货有限公司

嘿客便利约32家2014年顺丰速递

U+便利1家2014年恩力云商

》新闻热线:0371-65901818 原标题:河南便利店“巷战”再燃硝烟 嘿客或形成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