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产教融合助经济“弯道超车”

21.07.2017  12:12
  黄淮学院学生在创客空间研究调试飞行器。(资料图片)        外人第一次走进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很难一下子分清这究竟是学校,还是产业园区。      校园里的大楼门口,不仅挂着诸如“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牌子,紧挨着它们的,还有“龙翔电气”“上海名匠”“龙瑞汽车”等一批企业的牌子。      玄机隐藏在大门后。推门而入,人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教室,也是生产车间、实训基地。      这恰恰是这所职业院校的办学之道。如今,该校的校企合作正迈向深水区,逐步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生产,有产品;共建二级学院,能教学,有学生;共建研究院,能科研,有成果;共建众创空间,能创业,有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着力打造“技能河南”品牌,职业院校亮点频出,本科转型有声有色。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说:“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河南经济转型发展速度加快,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高职:高质量融合带来高质量改变      河南不仅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人口大省。长期以来,河南高校资源相对缺乏,就业压力较大。在产业结构调整、沿海地区企业向内地转移的过程中,又面临熟练工人严重缺乏的困境。      “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既改善民生,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尹洪斌说。      2008—2012年,河南实施职教攻坚一期工程,解决了传统职校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2014—2018年,河南又在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强调要加强内涵建设,培育办学特色,打造职教品牌,推动职教“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其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重要抓手。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张震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真正走好校企合作之路。”      之所以说“真正”,是因为张震在校企合作上栽过跟头。早先,对校企合作,他想得简单,就是“让学生去企业熟悉生产,进厂后尽快上手”。真正操作起来,他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学生到企业实习,既要损耗材料,又要企业安排专人教学,材料损耗和人力成本都算在企业头上,但等学生毕业,可以留在企业工作的又只有一部分人。如此一算,企业相当于赔本赚吆喝,“校企合作”有成“噱头”之嫌。      困境如何解决?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开始尝试混合制办学。学校建立产业园区,引进10多家企业,学校提供土地,企业建厂房和生产线,企业不对外招工,学校的学生顶岗实习。      比如,该校电气学院与河南龙翔电气公司以股份制合作办学,学院占股51%,企业占股49%。双方共同确定开设专业,共同编制专业核心课程,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如此一来,形成了“企业是学院的,学院也是企业的”这一事实,有效避免了企业赔本赚吆喝的问题,解开了校企合作的“死结”。如今,龙翔电气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员工都由电气学院培养。“这样的校企合作,感觉找对了路子。”公司负责人说。      借助体制创新,近5年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从一所1000人规模的中职院校发展为1万余人的高职院校,有的专业招生分数线甚至达到二本水平。在整个河南,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类似,已有10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改革试点,61所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280个、建成16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900余门。      高质量的融合带来高质量的改变。在全国各类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中,河南捷报频传。近3年来,河南高职院校在全国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27个、二等奖82个、三等奖125个,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绩在中西部省份名列前茅。      本科:把专业办在行业热点上      物理学,停招。      国际经济与贸易,停招。      动物科学,停招。      ……      这是位于驻马店的本科院校黄淮学院列出的一份停招专业名单。近年来,该校主动停招专业13个。“不搞这样的大动作不行。”校长谭贞说,“要实现学校转型,必须下决心,不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办学效益不好的专业,坚决停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挑战,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题。十八大以来,河南着力统筹推进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重点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功能定位和特色发展意识,指导本科高校确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办学定位,推动转型高校在人才分类培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科研分类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      在这轮改革中,黄淮学院重构课程体系,把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转化为知识点需求。学校还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谭贞说:“一系列改革,围绕的是一个目标。办应用型高校,就是要把专业办在行业的热点上、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      银泰新能源汽车公司就是被黄淮学院吸引来的。该公司在全国考察数地,最终决定落户驻马店,一个重要原因是黄淮学院对校企合作的诚意和支持力度。如今,公司与学校的合作不断深入,双方共同成立银泰汽车学院,企业全面介入学院办学,学生纷纷加入企业项目团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银泰公司最新推出的几款新能源车,每款都包含着黄淮学院师生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园更是该校推进办学转型的“加速器”。产业园集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为一体,既是生产车间,也是课堂。一批科技企业纷纷入驻,不少师生也投入创新创业大潮。据麦可思统计,该校创业学生比例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包括黄淮学院在内,两年来,河南省先后分两批确定10所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示范校,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而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和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示范校建设方面,近4年河南投入资金达3.1亿元。河南本科高校的转型,已经驶入快车道。      转型:改变成千上万劳动者的命运      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的管理条块分割,院校、技工培训分别由不同部门主管,常常导致职业教育不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就业服务不清楚学生资源和专业配置,往往造成教育和就业脱轨。      有鉴于此,信阳市平桥区大胆改革,成立了在全国职教界鼎鼎有名的“第一局”——平桥区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      作为将职业教育与就业服务合为一体的政府机构,该局整合了教育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就业培训、劳务及劳动保障管理服务职能。局长马庆君说:“以职教局为纽带,以实训基地为载体,政府、企业、学校拧成了一股绳。”      转型,转的不仅是学校之型,也是政府之型、思想之型。      信阳航空服务学校校长刘品生对此颇有感触。作为一所民办中职院校,办学头两年,学校遇到很大困难,刘品生一度心生退意。得知此事后,平桥区党政领导连夜找到他,了解学校难处,极力挽留。      刘品生深受感动,最终留下。此后数年,他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不仅扭转了困难局面,而且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越走越远。如今,已有15家企业入驻学校,学校所有专业均与校内实体企业对接,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在驻马店,该市为支持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只减不增的情况下,为黄淮学院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尤其是对急需的特殊人才、“双师型”教师实行特事特办,增加人员编制。4年来,共帮助黄淮学院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170多人,外聘行业企业专家120多人,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110多人,致力于搭建学校转型发展人才高地。      驻马店全力推动黄淮学院转型发展,此举可谓双赢。一方面,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教学科研力量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收获回报。如今,黄淮学院成为驻马店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学院每年有近千名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走向全市各行各业,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院校、企业、行业、政府……从各方汇聚的合力,正在改变河南成千上万普通劳动者的命运。      一个场景令尹洪斌久久难忘。      有一次,他去地方考察,问一名学生为什么上职校?少年毫不顾忌眼前是位省教育厅副厅长,直言“因为成绩差,考不上好高中;因为家里穷,职教免费”。周围的伙伴们发出一阵哄笑。      然而,接下来,当少年拿出自己在机床上打磨出的零件,情形变了。伙伴们啧啧称奇,父母也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那一刻,尹洪斌看到了少年眼中的光,“那就是希望”。 (记者 高毅哲 余闯 李见新 蔡继乐)